正文 第19章 謀情先謀人(2)(2 / 3)

沒有理解就沒有友情

友情無疑要建立在理解之上,沒有理解就沒有友情。因此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人在世上可能有很多朋友,但知己很少。人們常說“人生難得一知己”、“患難之交最可貴”即是此意。能得一知己是幸運的,許多話不必說他就能知曉。他深知你心中的每一根弦和音調,在你彈出第一個音符時,他已知道其全部。這就是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知己乃知音,理解才知己。歐陽修被貶後,因心中憂憤,於是寄情於山水。因沒有人理解,而發出了“人知從太守遊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感傷。

真正的知音往往在患難中感知。公元前93年,司馬遷有位叫任安的朋友,在益州做刺史時給他來了一封信。信中說:“子長兄,你現在做著中書令這樣的大官,掌管著國家的機要,地位顯赫,又能夠經常見到皇上。你本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條件,多向皇上推薦些有才能的人,讓他們有為國家做貢獻的機會。可是我從來沒聽說過你推薦過誰,這是你的失職啊!說實在話,我對你很失望。”司馬遷沒有給任安回信,對朋友的批評沒有做任何的解釋。

兩年之後,任安大禍臨頭,被關進了監獄。原來在漢武帝和太子爭戰的時候,太子曾以皇上的名義調動任安的兵馬。任安沒有發兵,沒想到漢武帝取勝後,認為任安是太子的親信,竟下令逮捕了他。到這年秋後,任安就要被處以腰斬的極刑了。

司馬遷聽到這一消息後大吃一驚,他再一次看到了皇帝的殘忍。因為有親身體驗,他非常同情任安。在別的大臣都紛紛表白和任安沒關係的時候,司馬遷卻找出任安以前給他的那封信,心想:“少卿啊,我本來不想給你回信了。現在,你遭到大難,我倒要寫封信安慰安慰你。我和你有過同樣的遭遇,知道人在這個時候是多司馬遷像麼希望朋友的幫助啊!”

司馬遷在信中寫道:“你當初寫信,讓我推薦有才能的人到朝廷做官。可是我聽說,人世間最大的恥辱就是像我這樣,受了腐刑。自古以來,人們都不和受了腐刑的人交往,我又怎能去推薦天下的人才呢?我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很有才幹,也曾希望得到皇上的賞識。可誰知道,我隻是為李陵說了幾句話,就激怒了皇帝,受到了這樣的腐刑……受刑後,我一想到自己所受的恥辱,就覺得沒臉見人。我曾想到過死,可我的史書沒有寫完,父親的遺願還沒有實現,我還不能死,無論如何,也要活下去。隻要我寫完史書,後人就能得到它,我受的恥辱也就得到了補償。到那個時候,就是把我千刀萬剮,我也不後悔了。”

任安被關在監獄裏度日如年,他是多麼希望有人來安慰啊!可是他往日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個都躲得遠遠的,他隻能獨自歎息。忽然有一天收到了司馬遷的來信,任安讀了一遍又一遍,感動得淚流滿麵,說道:“子長兄啊,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你雖然身體殘廢了,可你身殘誌不殘,你是真正的男子漢!你和你的史書都將永垂千古!”

這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司馬遷與任安是一對真正的知音,他們的友情地久天長,他們的友情已超出一般朋友的情感,其中固然有同病相憐的因素,但重要的是兩顆相互理解的心。

釋放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一個人吸引他人的恒久因素。它是修養、自信、智慧、閱曆的鮮明標識,又是征服他人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魅力包含著深厚而豐富的心理內容,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人們心理機製與外部行為的完美統一,是人的最佳心理形態,也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準。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魅力是構成人際吸引和增強人際識別的基本要素。凡是你以為是成功的人際交往活動,其中必定有著魅力的特殊作用。雙方各自特有的魅力使他們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人際互動,從而使得你與他們相互感染、相互吸引、相互接受。任何缺少魅力的人際交往,都不可能構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青年男女的魅力是一種內在的吸引力,它是青年男女的體貌、裝飾、舉止、氣質、性格、教養、能力等的一個綜合體。據一位美國心理學家的調查,最能令異性為之傾倒的是那些具有特殊魅力的青年男女。

如果天生麗質,那是上天對一個人的恩賜,是先天的自然稟賦。漂亮的青年男女總能給周圍的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眾人願意接近他(她),與他(她)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