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老話說明了識別人心不是一件易事,必須經過長久的日子才能明白,必須具備下述兩種機會之一才行。第一種機會是他“飛黃騰達”的日子到了,還能否待你如故,困急仍肯相助?第二種機會是你突遭不順時,是否“望望然去之,若將挽焉”?是否“虛與委蛇,空言相慰”?是否肯出手相援,助你走出深淵?不到這個時候,誰是假交情,誰是真交情,很難加以區別。一定要到這個自然暴露的時候,才使你好像大夢初醒,精神上所受的刺激必深,或許平日好交友的人,會生出閉門謝客的怪脾氣。最好要有個方法,能夠在平時測量交情,認為可交的,出肝膽以相照;認為不必深交的,不妨淡淡相處,不即不離。
不交無益之友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與益友交則受益終生,與損友交必玷汙己身。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沒有朋友的人是孤獨的、悲哀的。但是,你要注意,不要結交那些對你有害無益的朋友,不要被拖入他們的渾水之中。
我們的所處的環境和所交的朋友,對我們的一生有莫大的影響。可以說,交上怎樣的朋友,就會有怎樣的命運。
因此,在選擇朋友時,你要努力與那些樂觀豁達、富於進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保證你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獲得好的精神食糧以及朋友的真誠幫助。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無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相反,如果你擇人不慎,恰恰結交了那些思想消極、品格低下、行為惡劣的人,你會陷入這種惡劣的環境難以自拔,甚至受到“惡友”的連累,成為無辜受難的冤枉者。
要結交懂得自尊自愛的朋友。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自尊,他就無法尊敬別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使我們所結交的朋友都是懂得自尊自愛的人,相信大家都會互相尊重的。
因此,結交朋友必須正確區分益友和損友。與德高、見多識廣之人相交有利於自己的進步,與自私、虛偽、貪利之人相處有害無益。正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汙泥),與之俱黑。”
老子在周朝做史官的時候,孔子曾經去拜訪他。當時,老子不僅年齡比孔子大,而且學問比孔子淵博,名聲也大。他聽說孔子要來拜訪他,十分謙虛地套了車,親自趕著到郊外迎接。老子坐在車上,靜候一位素不相識的年輕人。孔子的車來了,老子連忙走下車來。孔子非常感動,急忙跳下車來,雙手捧著一隻大雁,走上前說:“老師親自來迎,弟子實不敢當。”老子笑著說:“誰是老師,誰是弟子,這不是絕對的。在我懂得多的時候,我是老師;在你懂得多的時候,你是老師。所以,我是老師,你也是老師;你是學生,我也是學生。”孔子在那裏,每天都向老子請教、研討問題,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向老子告別說:“老師,鳥會飛,可也常常被人射中;魚會遊水,可也常常被人釣起來;獸會走,可也常常落入獵人的網中。隻有一樣東西,誰也降不住它,那就是傳說中的龍。您就是那樣的龍啊!”老子說:“別忘了,龍也會掉下來的。”孔子恭敬地說道:“不管怎樣,我這次來跟您學習,收獲很大,使我永世不忘。”老子說:“我聽說,有錢的人送行是送錢,我沒有錢,隻好送你幾句話吧!有極高道德的人都十分樸實,道德修養越高的人越不會驕傲,也不會貪婪和妄想。如若相反,恰恰說明道德修養不高。”孔子說:“您的話我將銘記在心。”孔子就是這樣虛心向老子求教,終成流傳千古的聖人。
老子是一位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孔子拜他為師,結成了良師益友。可以說,孔子的成功與老子的教誨不無關係,這種教誨和影響不僅僅是學識上的,更重要的是品德上的。
益友除了在品德上、學識上感染你以外,還能幫助你改正錯誤和缺點。因為益友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一旦發現對方的過失便直言指出,或諍言相勸,即使鬧得麵紅耳赤,也不輕易放過。與這樣的人交朋友,還會受到好的陶冶。你即使跌了一跤,益友也會幫你拭去身上沾的泥土。
與小人結友,稱為損友。這樣的朋友圖的是利益,是根本靠不住的。縱觀曆史,因結交小人而受害的人不在少數。結交小人,大至可以亡國,小至亡身,名譽掃地。因為小人明明知道對方的過失,考慮到和自己的利益無關,無利可圖,他也不肯說。他求的全是個人利益,一旦遇到對方與自己的利益相矛盾,就橫加指責,將對方的過去和盤托出,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因此,與小人相交,仿佛黑夜裏走爛泥路,就算跌倒了,他也不會扶你一把,甚至逐你下水,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