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種強大的動物棕熊就會因為一顆落在頭上的果子而暴跳如雷,盡管這顆果子對它不構成任何威脅。
成功需要一種氣量,缺少這種氣量會使周圍的助緣漸漸散去,直至變成孤家寡人。能忍辱者,可立天下。
西漢韓安國,因罪入獄,獄吏田甲侮辱他,韓安國說:“死灰不複燃嗎?”田甲說:“複燃就用小便澆滅它。”韓安國後來做了梁王內史。
戰國時,魏國的範雎曾被魏齊打斷肋骨,牙齒也掉了,範雎佯裝死去,被扔到茅廁中,醉鬼還往他身上撒尿。範雎逃脫後到了秦國,被封為應候。
其他如眾人皆知的韓信,“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當年亦甘心受胯下之辱。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張良,如果不是三次為橋上老人撿鞋子,又怎能得到兵法真傳。
容忍也是一種氣量,包涵了在勝利與危急時刻的鎮定。
南北朝時期,晉軍和秦軍大戰於淝水,晉軍大勝,捷報傳來,謝安正在和客人下圍棋。拿到驛書,知道秦兵已破,就收起信放在床上,沒有一點喜色,仍像當初一樣繼續下棋。客人問之,他才答日:“小兒輩遂以破賊。”其雅量與鎮靜令人佩服。唐朝郭子儀曾單騎深入回紇大軍,不帶頭盔,不穿身甲,放下刀槍來到回紇軍營,與其製定誓約,義退回紇,不戰而勝。所以胡氏說:“郭子儀輕騎見虜兵,不隻是虜兵不敢傷害他而聽他的話離去,而是憑他的忠誠信用感動人才取得成功的。”謝安,晉之丞相;郭子儀,唐之元帥。故曰:“此宰相之雅量,非元帥之輕身。”如果兩軍對峙,安危未定,勝敗未分,兵刃相接,金鼓震天,生死存亡係之一瞬,若帳中主帥倉惶失措,麾下兵車將會俱怕膽怯。此危急關頭,正好考察將相之氣量如何。謝安之鎮靜,郭子儀之雅量,垂範百世。
晉朝的庚亮在打敗仗逃跑時,敵人胡亂用刀砍,用箭射,誤中船夫,應聲倒下。全船的人都失色亂竄,庚亮不動聲色,緩緩地說:“這隻手敵人是射不中的。”眾人心裏才安定下來。能於險難傾危之際神色不變,鎮定自若,是真正豪傑。故說危難之際正可以試天下之英雄。
危急時刻,可以考驗一個人的膽識、雅量、鎮定,而膽識、雅量、鎮定正是一個人成功的性格基礎。
容忍還包涵了在利害之前的理智和坦然。在誘惑中澹定,決不貿然出擊。
在一塊闊地上,獵人將烙烤的小牛肉放在那裏作為誘餌。狼隨風傳播的氣味而來,但它不會像狗一樣直接撲過去,而是在遠處蹲下來,靜靜地用嗅覺分析著氣味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行人的足跡,獵人手中的槍……
如果在圍獵前夕,一隻小羊脫離羊群來到了它們附近,狼雖然很饑餓,它也不會為一時的小利而暴露整個圍捕計劃,它會讓小羊盡情地遊蕩覓食,而不驚動羊群。
風物長宜放眼量。每一步的行動都可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從全局考慮的戰術,就如同未拉滿弓弦而射出的箭翎,倉促地衰落。
利害是得失之本,得失是成敗之源。趨利而避害,愛得而憎失,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聰明的人看到利益,就考慮到災禍;而愚蠢的人看到利益,卻忘記了災禍。考慮到了災禍,災禍就不會發生;忘記了災禍,災禍就會出現。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陷阱,搖尾而求食。”如果用羊來引誘老虎上當,老虎會因貪圖得到羊而落入陷阱之中;用香餌來釣魚,魚就會因貪圖香餌而喪命。動物當然不知趨利避害,那麼人呢?
《左傳》載:晉大夫荀息請晉獻公以屈地所產良馬與垂棘之地所出美玉向虞國借路,以圖去攻打虢國。虞公看到有利可圖就答應了,但虞公忘記了考慮晉國借道的目的。晉國就興兵和虞國的軍隊一起攻打虢國,吞食了虢國的下陽。五年後,晉國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虞公又同意了。
這年冬天,晉滅掉了虢國,又回頭襲擊虞國,虞國滅亡。吳王夫差豢養了西施,卻不知豢養西施正是吳國滅亡的原因。因為越國送美女和禮品是把吳國養起來,就好比人們把牛羊養肥了再殺掉一樣。虞公與吳王貪圖小利與美色,導致國破人亡。
人雲:隱忍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必去硬忍,而是看破而後能容,非忍而忍。容,是最大的耐心,最高的隱忍。這是一個耐得住寂寞與喧囂的過程。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
人不能太清高了,否則到頭來隻能孤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