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斯賴克博士也這樣說:“我能夠達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是因為我總是考慮如何動手去做。老是東想西想,瞻前顧後,優柔寡斷,是絕不會成功的。”
有些人在選擇職業之初就毫無頭緒,他們總是在想“我應該怎麼做呢”,“我究竟該做什麼事呢”,“怎麼做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我的才能呢”?有人如果能替他們決斷這些問題,不但使他們減少不少的煩惱,甚至還可以間接地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因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無法在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上工作,那麼人類文明就永遠達不到最優的狀態。
但是,職業也並非就是一生的終點,世界上大多數人隻知道把眼前的職業緊緊守住,隻把它當成一個謀生的飯碗,這種做法是多麼的不成熟、多麼的缺乏深謀遠慮啊!其實,我們應該把工作與職業當做一種更廣博的學問,正是在工作過程中,我們去努力求進步、去學習怎樣為人處世、怎樣發展自己、怎樣待人接物。
要記住,在決定你一生的事業時,惟一的定律是“你所從事的事業,必須是所有可能的事業中你最能勝任的”。
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走向幸福》一書中為我們描述了在“生存鬥爭”壓力下的“現代人”是怎麼生活的。清早,在妻子和孩子們還在酣睡時,他已早早起身趕到辦公室去了。在那裏,他的職責是顯示一個大經理的風度才幹:他下顎緊繃,說話幹脆果斷,旨在給每個人留下一副精明強幹。謹慎持重的印象。他口授信函,和各色要人通話聯係,研究市場行情,然後和那一位正在或打算與他交易的人共進午餐。同樣的事情整個下午又繼續進行。然後,他精疲力盡地回到家裏,換好衣服去赴晚宴。餐桌上,他和另一些疲憊不堪的男人們還得裝出快活的樣子。難以預計,要過幾個小時,這個可憐的人才能逃脫這種場麵……也許,我們都替書中描述的人物覺得累。然而,不幸的是,這樣的人和事,已來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許多人都覺得“現代生活”令人“疲憊不堪”。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自願從事的而非被迫的工作,他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阿爾弗拉德·福勒生長在加拿大新斯科夏半島的農場,由於沒有很突出的技術專長,他找了好幾種工作都保不住,工作的頭兩年就被解雇過三次。後來,當他從事第四種職業——推銷刷子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最適合做這項工作並且愛上了這種職業,因為當他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他異常興奮,屢受鼓勵,他相信自己一定會把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於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這項銷售事業中去,逐漸成了一個成功的銷售員。
最後,福勒的事業越來越大,擁有了幾千名銷售人員和年收入數百萬美元的“福勒製刷公司”。
有些人在做著不適於他們的工作,由於他們不喜歡所做的工作,而使工作變成一種苦役。一個把大部分精力注入工作的人所感到的喜悅,他們全都感覺不到。
假如你不幸陷入了這種苦境,你就必須設法補救。因為,如果你對自己工作感到枯燥無味,你便很難享受到積極人生的樂趣了。
什麼事都盡量往好處想,不能鑽牛角尖。可以製造情緒,或者引導情緒,但不能被情緒牽著走。《最偉大的力量》一書的作者J.馬丁·科爾說過:“你如果不能改變事實,就不如改變想法。”
2.自動自發
老天不會把肉自動地扔到狼的口中,每一次捕獵成功,都是狼主動出擊、努力獲取的結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狼深知的道理。狼遵循的法則是:你不主動把握生活,生活就會主動拋棄你。
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和3M等公司通過研究發現,主動性是最能體現優秀工作者與普通工作者差異的一個方麵,而一個優秀工作者是從以下五個方麵來體現主動性的:
(1)承擔自己工作以外的責任;
(2)為同事和集體做更多的努力;
(3)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或項目,並很好地完成它;(4)願意承擔一些個人風險來接受新任務;
(5)他們總站在核心路線旁。核心路線是公司為獲得收益和取得市場成功所必須做的直接的、重要的行為,工作人員首先必須踏上這條路線,然後才能為公司做出貢獻。
Henry和Lai是新進入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公司安排他們前六個月早上聽課,下午完成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