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山東省蓬萊閣曆來有海市蜃樓奇觀之說,渤海中就曾有個廟島群島,在渤海南岸的蓬萊縣,常可看到廟島群島的幻影。宋朝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裏就有這樣的記載:“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曆曆可睹。”這就是他在蓬萊所看到的蜃景。無獨有偶,1933年5月22日上午11點多鍾,青島前海(膠州灣外口)竹岔島上也曾發現過蜃景,一時轟傳全市,很多人前往觀看。
蜃景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1986年山東電視台和電影製片廠等單位聯合在濟南成立“蓬萊海市蜃樓攝製組”,但幾年時間過去,卻一直沒有捕捉到海市蜃樓奇觀的影子。
沒想到在1989年6月17日,山東電視台的一位攝影師孫玉平卻意外地碰到了好運。當時,孫玉平和他的同事們正在蓬萊地區拍攝電視片《齊魯海疆》的部分鏡頭,下午14時20分,孫玉平在鏡頭裏看到了一些奇怪的東西,他揉了揉眼睛,離開攝影機,向遠處張望了一眼,頓時驚呆了。隻見蓬萊閣對麵沿著黑山島向東約100千米海麵上,呈現出了一條巨大的淡黃色光帶,同時大霧彌漫四際,接著霧中隱隱現出高樓大廈的輪廓,而孫玉平知道,這裏並不存在這樣的景物。他興奮地叫起來:“這不就是海市蜃樓嗎?”
同事們聽到他的叫聲,定睛細瞧,都為這個發現激動不已。他們趕緊停下拍攝工作,將攝像機鏡頭對準海市蜃樓出現的方向。整整6個小時,他們竟拍到了一套珍貴的海市蜃樓錄像,那些畫麵變化萬千,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忽而是氣魄雄偉的高山,忽而是人流熙攘的都市,船舶、樓閣、樹木不一而足……
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一些國家獲悉後,紛紛願出高價購買這套錄像片,卻都被一一謝絕了。
海市蜃樓的出現與光的折射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當光線在同一密度的均勻介質內的時候,光速不變,它以直線的方向前進。可是當光線傾斜地由這一介質進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質時,光的速度就會發生改變,行進的方向也發生曲折,這種現象就叫做折射。而空氣本身就不是一個均勻的介質,在一般情況下,它的密度是隨高度的增大而遞減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所以,當光線穿過不同高度的空氣層時,就會引起折射。但由於這種折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所以不覺得有什麼異樣。可是當空氣溫度在垂直方向變化比較劇烈時,就會導致明顯的折射和全反射現象,這時就會出現海市蜃樓。由於空氣密度反常的具體情況不同,海市蜃樓出現的形式也不同。
但是無論哪一種海市蜃樓,都隻能在無風或風力極微弱的天氣條件下出現。當大風一起,引起了上下層空氣的攪動混合,上下層空氣密度的差異減小了,光線不會再發生異常折射和全反射,那麼所有的幻景就會立刻消逝。
海市蜃樓容易出現在沙漠、海灘等地,這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表和周圍的溫度和濕度差異較大,空氣密度不一,很容易發生光線折射。比如蓬萊閣地區就具有出現蜃樓的條件,因此才有可能留下蜃樓的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