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運用心理測量等手段,確定問題所在,幫助小玲和她父母解決雙方的問題,讓小玲擁有一個比較輕鬆的家庭氛圍。
第三次,主要就網絡問題展開,給她做了一個有關網絡遊戲成癮的心理測驗,結果發現她存在網絡遊戲成癮症狀,特別是小玲與父母發生爭執或被毆打時就尋求在網絡中發泄,因為在網絡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後來又讓小玲做了一份改編自匹茲堡大學Young設定一組評估網絡成癮的檢驗標準,共八項,結果發現有五個回答“是”,還有結合她以前的行為表現,結論是網絡成癮。通過分析小玲對網絡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以及上網的感覺,可以推斷出她上網並不是被網絡本身所吸引,而是為逃避現實到網絡聊天發泄。
第四次時間間隔是比較長的,這是由於她周三和周五都要考試沒有時間來谘詢,但都是主動來和我說,一次還和她聊天近20分鍾,說我給她介紹的幾種交往小技巧挺好用的,有時能和同學較好地相處了。這個階段的谘詢關係已經較穩定信任,有些朋友的感覺。所以後來詢問她與父母的關係,使用了較多的具體化技術和高級共情,發現她主要是家庭問題而引起的網絡遊戲成癮的,所以後麵的谘詢沒有將重點放在網絡遊戲成癮上,隻要家庭問題解決好了,小玲的網絡遊戲成癮症狀也會轉好的。
小玲的父母都是用很專製、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她,有時甚至毆打她。經常將她一個人關在家裏不讓出去,也不可以和朋友出去玩,也不讓她上網,怕影響學業。她很不服氣,有時放學了就故意和父母作對不回家,到網吧上網。她說那次上網將嘴巴笑歪了,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那次沒有笑多久,隻是自己比較倒黴。至於送到醫院搶救的那次是由於自己考試退步很多,回家被父母責罵,自己隻是說了幾句話,父母就更加生氣一起毆打她了,自己一氣之下溜出去上網了,由於身上錢都當押金了,就沒有吃飯一直上網,結果就過度疲勞了。小的時候還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但現在感覺父母真的非常狠心,說打一點都不留情,自己都有些被打得心寒了,有時父母不讓做的自己偏偏故意做,想想大不了就是被打一頓,沒什麼了不起的。
通過認知療法使小玲認識到她對父母的一些錯誤的認知,以下是對話的片段: “那你是怎麼覺得你的父母不愛你了呢?”
“因為他們會打我,有時下手還很重。”
“別人的父母從來都不打自己的子女嗎?”
“不是的。”
“打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就是不愛這個孩子了呢?”
“不一定的。”
“那你的父母打你就是因為他們不愛你了嗎?”
“應該不是的。”
“那你想想他們一般打你都是發生在什麼情況下的。”
“一般我出去不和他們說一聲回來又很晚,有時還到網吧上網時,還有就是覺得我不聽話。”
“那就是說你父母打你不是針對你的,而是你有一些不合他們理想的事情發生才會的。你很晚回來時,你父母有找過你嗎?”
“有的,有一次還找了很多老師和我的同學,第二天上學還被班主任說了呢?”
“那你覺得他們為什麼找你呢?”
“擔心我,他們說我太單純了,怕在外麵有什麼危險發生。”
“你父母不會擔心別人,但擔心你,這是為什麼呢,這不就是因為他們愛你嗎?”
“也許吧,他們還是愛我的。老師,你不知道當他們打我,有時真的很疼的。”
這裏引導她情緒宣泄,將被父母打罵的痛苦都說出來,並要理解關心她,讓她知道父母打她是父母的不對,但他們是很可憐的。他們有愛,隻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愛,這就要我們教他們如何去愛了。
第五次麵談,在那個周末我和小玲一起到她家,和她父母單獨談話。告知小玲的父母她沉迷網絡遊戲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引起的。她父母也說打孩子是為了她的健康著想,真想不到差一點因為上網把命丟了,現在還要上網,現在的孩子真不知道想些什麼,網絡有什麼意思呀,又不能當飯吃。向她父母解釋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喜歡上網,還告訴他們適量的上網,不僅不會影響健康,對小玲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引導她父母要多和她交談,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關愛,不要隻知道打罵孩子,應該有一種積極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她父母還說了她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說了那時和諧的家庭關係。並告知了今後輔導的一些想法,得到了她父母的認同和支持,答應下次谘詢的時候他們也會來試試的。
第六次麵談,是在谘詢室,小玲和媽媽來了,爸爸因為要看店,所以沒有來。谘詢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她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雙方,重現小玲離家六天前的那個晚上的事情,讓她媽媽扮演小玲,小玲扮演她媽媽,並由專業谘詢人員在旁邊引導她們進行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小玲哭了,說也不全是媽媽的不對,這件事情自己也有責任,而她媽媽就趕緊說自己也不好,當時真的不知道小玲痛經,因為平時不是這個時間的,要是知道肯定不會這麼做的。後來小玲和媽媽說了很多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情,知道很多都是由於沒有很好的溝通造成的。雖然他的爸爸還沒有來,但我知道他們的關係已經向好的方向發展了。
第三階段:幫助小玲和她父母製定一個很簡單的行為契約,進行行為矯正。
第七次麵談,經過前麵幾次的麵談小玲和父母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又約在一起,讓他們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討論,製定了一個很簡單的行為契約,規定了小玲和父母雙方的職責,父母和小玲為合同的雙方,由谘詢人員擔任證明人的角色,前提條件是不準小玲離家出走,不準父母打罵小玲,建議小玲和父母在每周開一次家庭座談會(形式可以各種各樣,如一邊看店一邊聊天,還有就是吃火鍋聊天或看電視聊天,但時間不能少於半個小時)。每個月積累的代幣到學期末是可以等價換成現金(一顆星相當於十元錢)。谘詢到這裏差不多也告一個段落了,但是這樣一個問題比較多的學生,是需要長期的心理輔導,這隻能說谘詢的第一階段已經差不多完成。於是要求小玲一個月來麵談一次,並彙報這個月的生活情況和行為契約的執行狀況。
(六)效果分析與體會
1.效果分析
現實效果:心理谘詢近三個月,她的表現比以前好了很多,沒有出現過離家出走的行為,和同學關係也好了很多,最明顯的變化是人變得比較愛說話了,感覺快樂了很多,特別是這次考試進步了很多。現在很少上網,和父母的關係好了很多,沒有發生打罵事件,雖說有時有些小口角,我相信這也是正常的。
2.自評效果
小玲說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一片光明。尤其是和父母的關係,感覺回到小時候的那種生活,父母是那麼關心自己、喜歡自己。非常感謝我的幫助,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女孩,得到了那麼多人的關心和幫助。
§§第八章 網絡遊戲防沉迷係統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主要誘因是大多數網絡遊戲都設置了經驗值增長和虛擬物品獎勵功能,需要獲得上述獎勵,主要靠長時間在線累計獲得,因而導致部分未成年人沉迷其中。
網絡遊戲防沉迷係統就是針對上述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誘因,利用技術手段對未成年人在線遊戲時間予以限製。本章將論述網絡遊戲防沉迷係統的產生與發展,對網絡遊戲防沉迷係統存在的問題進行解讀,對大學生玩家的影響進行分析,同時將對網絡遊戲防沉迷係統的改進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