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認知療法(2 / 3)

認知治療法一開始在治療抑鬱症方麵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同時對於治療焦慮也投入廣泛的研究。有關學者指出,在心理衛生領域裏所遭遇的常見心理障礙,認知治療法有其療效。其優點之一是療程的輔導次數有明確的界限,研究指出,許多心理障礙經過12至20次的輔導後,症狀就會減輕。

目前認知治療法已運用在兒童家庭的輔導、父母的訓練、兒童虐待、藥物濫用、婚姻困擾、離婚谘詢、焦慮異常、技能訓練、網絡成癮、壓力管理,以及保健問題等領域。

該領域的專家指出,認知治療法的臨床治療範圍包括:一般性的焦慮異常、成就焦慮、社交性恐懼症、恐怖打擊、慢性疼痛、創傷後的壓力異常、調離異常、自殺行為、成癮問題、飲食異常、邊緣人格異常、自戀人格異常、婚姻與家庭失和,以及精神分裂異常。很顯然,認知治療法在設計上可以適用所有年齡段的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

五、認知療法治療大學生網絡遊戲成癮

由貝克創立的認知療法,是觀察了信念對來訪者心理功能的作用而創立的,檢驗不適當的想法對心理障礙的作用,同時也認識到感受和行為對心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在認知療法的發展中,它繼續做信念係統對心理研究,同時也開始研究人們對環境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知療法的一個重要方麵是自動思維,它形成了人們的信念係統——圖式。

在認知療法中,貝克確定了影響個體感情、想法和行為的認知歪曲,如兩極化思維、以偏概全、災難性思維。為了改變這些信念,要注意並評估對思想歪曲的推論。為了在治療中推進評估過程,貝克及其同事提出了對一係列不同障礙的認知和行為評估的指導。

在治療上,認知治療師和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一起評估和改變行為。在治療中,施治者往往是一個指導性的角色,應用引導發現技術或蘇格拉底技術確定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的不適當信念並幫助他們對自己的信念有所領悟。在治療中,施治者往往要指定作業,檢查現在的信念,提出替代性的信念。認知療法也使用行為和情緒的方法,使用去災難化、標定歪曲、認知預演等技術。

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往往不會自願尋求治療,治療關係的建立比較困難,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對治療態度消極。在設定目標時,施治者不僅要關心如何戒網癮,還要解決其他如工作和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網絡成癮大學生的信念係統。

認知療法的核心在於找到並檢驗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的自動負性想法和功能推敲性假設。具體的做法就是施治者從改變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原有的錯誤認知和鼓勵提高個體成功體驗著手,認真傾聽他們的敘述,和已經有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像朋友一樣協商,盡量不說教,雙方應當互相尊重。施治者指出或幫助大學生體會到網絡遊戲成癮對自身的危害,如荒廢學業、損害身心健康、破壞團結氣氛等。可以先讓學生靜下心來想一想網絡以外的事物,使他們盡量發現自己的興趣和長處,讓他們談自己以前成功的經曆、體驗,使他們意識到目前學習和珍惜時間正是保證成功體驗持續的基礎;然後,讓他們講最近上網的情況、細聽他們去上網前的想法和原因,傾聽他們內心的痛楚和願望;在雙方可以深入溝通後,和他們一起分析上網的利弊,使他們體會到其間的弊是遠遠大於利的,通過溝通,使他們願意把時間更多地花在學習上,積極地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在網絡遊戲成癮的認知治療中改變信念是關鍵,但是其他方麵也要顧及。施治者要幫助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處理家庭關係問題和經濟問題。在上網時和來自網友的壓力也是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的問題。另外,在治療的時候,施治者要教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處理複發的危險。

因為認知療法既有行為的成分又有情緒的成分,它和行為治療、以人為中心治療都有聯係。在使用認知療法治療網絡遊戲成癮時也要配合行為治療,如實際的暴露、積極強化、示範、放鬆技術、作業和分級的活動等等。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一樣強調施治者和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的關係,並且用實驗檢驗行為和認知作業。另外,認知治療師注意來訪者的感受和情緒,這和以人為中心治療的移情方法是一樣的。認知療法比使用行為等其他方法更為靈活,可以更有效地處理網絡遊戲成癮問題中的非認知方麵。

案例分析: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

1.小玲,女,20周歲,某大學二年級學生。敏感多疑,性格內向,為人單純,智力正常。人長得白白淨淨的,個子比較嬌小。在班裏學習成績一般,大一剛入學的時候稍微好一些,後來略有退步。在遵守校規方麵表現良好,也聽從老師的管理,就是經常逃課而去上網。在中學時經常離家出走。

2.家庭成員有父母、妹妹和弟弟。父母都是做小本生意的,整天非常忙碌,文化程度不高(媽媽是初中畢業,爸爸是初中未畢業就由於家庭的經濟原因輟學),還有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弟弟和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妹妹,與她的年齡差距比較大。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很專製、粗暴的,認為孩子就是要聽家長的,不聽就要教育,認為自己的女兒很小、很單純,而外麵的世界太複雜太亂了,不要多和外界接觸,多待在家裏,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樣子。所以和父母的關係很緊張,經常很少說話。

3.小學初中學習成績中等,沒有擔任過班幹部,和同學關係還可以的,有幾個較好的朋友。高中時期人際關係一般,跟同學的交往不是很多,經常獨來獨往。

4.沉迷網絡遊戲。

(二)表現出的主要問題

1.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網吧度過的,有離家出走的經曆。

2.迷戀網絡遊戲,特別是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迷戀上網絡遊戲,經常上網到通宵。由於上網時間過長,結果導致腎虧和身體極度疲勞,幸虧及時被父母發現,送到醫院搶救。

3.與父母的關係很緊張,曾經因為父母將家裏的網絡停了而拿起菜刀與父母對幹,與父母的溝通非常少,經常被父母辱罵和毆打。

(三)心理社會因素分析

1.父母做生意很忙沒有時間照顧她,與父母的溝通很少。弟弟妹妹又很小,覺得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感覺就自己一個人,很孤獨。

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非常專製和粗暴,經常打得她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好多天才能消失,還經常冷言冷語加以諷刺。但對她的學業又是非常關心,常常是一考完,就給每個任課老師都打電話過去問成績,若是退步回家就要挨罵有時甚至打她,有時會看她的一些比較私人的東西,小玲覺得隱私權被侵犯了。

3.學習成績下降,有些知識不懂,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且對自己的未來也茫然,從來做事是沒有計劃性的,特別是周末喜歡不回家而到網吧上網,迷戀上了網絡遊戲。

4.逆反心理,覺得父母不要我做的我偏要做,喜歡和父母對著幹。

5.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大學的人際關係不是很融洽。

(四)既往健康狀況與谘詢史

父母雙方家族沒有精神病史和遺傳病史,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就是去年上網時間過長,致使腎虧和身體極度疲勞,被送到醫院搶救了。以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

(五)谘詢過程及分析

第一階段:主要是運用尊重、理解和同情心等心理谘詢技巧,了解個案的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谘詢關係。

首先向小玲介紹心理谘詢的一些基本常識,讓她知道有些事情我能幫助她。主要是運用了自我表露技術和具體化技術,了解小玲的一些具體情況,還談到了小玲的人際交往問題,向她建議了幾個人際交往的小技巧,讓她回去也試試。從這次談話中我覺得她的精神並沒有什麼問題,是正常的。

第二次心理谘詢的時候,主要就她最後一次離家出走的前後經過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測量兩個方麵展開。小玲說離家的前一天由於自己痛經就向班主任請假,剛好醫務室老師不在,就到外麵買藥,吃完藥感覺舒服些但頭腦很暈,就坐在店裏休息很久。挺晚了就突然有些不想回學校就待在外麵,等天黑回家父母說她又老毛病犯了,她說自己不舒服,父母不相信。在爭吵的過程中,父母都打她了,兩人都是死命擰她大腿,弄得青一塊、紫一塊的,還說她這個德行連做民工都沒有人要。晚上睡覺的時候越想越覺得自己委屈,第二天早上就帶了一些零用錢離家出走了,住在一個網上認識的朋友那裏,每天就是上網、看電視、聽音樂,過了六天覺得實在是沒有多大意思也就回家了。小玲SCL-90量表的數據平均分為1.69,與常模一致,九個因子上都沒有異常情況,就是憂鬱和人際關係敏感兩個因子分數稍微高些,這也從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小玲現在存在的問題,這也證實之前的觀察是對的,小玲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