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當精神高度集中在網絡遊戲,玩家的眼睛觀察極度集中,就會減少眨眼次數,眼睛得不到濕潤,對眼的損傷極大;同時眼的能量由肝髒供給,這就形成了對肝髒能量消耗。
(3)長時間遊戲,會錯過吃飯時間,打亂飲食規律,這樣就造成脾胃損傷。
(4)網絡遊戲損心為重,心損就沒胃口吃飯,人就瘦弱。
(5)通宵達旦地玩電腦,使肝髒沒有時間造血和處理體內循環血液中的廢物。這樣極大減少對心的養護。當心血得不到補充時,心對身體的指揮能力就下降,最容易看到和感覺到的就是肢體開始不自主地震顫;甚至無力從事各類體育活動和戶外工作。由此可見,長時間的進行網絡遊戲有害於身心的發展。
其次,由於玩遊戲時間過長容易產生幻覺,他們的注意力下降,反應能力變差,影響智力發展、影響學習;長時間玩遊戲,如果過不了某一關,他們心理上會產生焦慮情緒。大學生對網絡遊戲成癮後,一旦停止網絡遊戲活動,便難以從事其他有意義的事情,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記憶減退、食欲不振,出現難以擺脫的渴望玩遊戲的衝動,形成精神依賴和相應的生理反應。許多學生因對網絡虛擬空間的沉迷,喪失學習興趣,喪失其他課外活動的興趣,成天喜歡待在網吧或電腦前麵,廢寢忘食,完全沉浸在網絡遊戲帶來的快樂裏。最終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視力下降,身體健康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人際關係冷漠
玩家由於沉溺於網絡遊戲的虛擬世界,會與現實世界產生深深的隔膜,在處理現實的人際關係時往往不知所措,對人越來越淡漠。很多大學生為此遠離人群,逃避社會,希望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庇護。由此引起的惡性循環所誘發的心理病症不斷攀升,使大學生麵對現實時產生更多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暴力傾向、奮鬥目標的缺失和人際關係的淡漠,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將來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大學生現實的人際交往缺失,容易產生雙重人格。首先,網絡成癮者整天麵對的是冰冷的、無情的機器,其進行的不是麵對麵的、真實的人際交往,而是一種虛擬的、不真實的人際交往。網絡交往雖然縮小了人際間的時空距離,卻拉大了人際間的情感距離。人們麵對麵交流中所運用的表情、體態、語言、聲音、氣味、觸覺等信息,在虛擬空間的交流中受到很大的限製。因此,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導致情感淡漠,甚至形成自閉症,社會適應能力越來越差。複旦大學學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曹高舉老師也在調查中發現,網絡成癮症的大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孤僻,不善於拓展交往圈、人際溝通乏術。成癮者對網友如膠似漆,相比之下對有血肉聯係的親人則顯得更為冷漠。網絡成癮者情緒低落時也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把情緒隱藏起來,轉而在網上傾訴和宣泄。另外網絡成癮者由於家人對其上網的限製而與家人時常發生衝突。
其次,網絡成癮者花大量的時間在網上進行交友,覺得網友之間可以進行自由親密的交流,相比複雜的現實生活更加輕鬆、隨意,其結果是網絡上的“真人”難得認識,而現實中的同學、朋友卻紛紛跟他拉開距離。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電腦遊戲中的朋友是可以相互幫助、合作、相互信任和坦誠相待的。
再次,上網者大多數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從而使人失去自我感和現實感,混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進而導致自我分解為虛擬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而在現實的生活中,網絡成癮者往往會覺得現實太殘酷、太無情,自我太弱小、太無奈、太無助,常常幻想並迷戀虛擬中的自我,陶醉於虛擬自我的那種自由、暢快、逍遙與灑脫。因此,他們往往會不斷地放大虛擬的自我,而回避現實的自我,形成雙重自我,經常錯位的人格。當現實的自我遭遇挫折,而虛擬的自我又無法實現的時候,網絡成癮者就容易產生心理焦慮和浮躁,情況嚴重者還容易引發各種心理疾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狂想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