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禁賭碑、賭輸佛、延師課賭及其他——形式多樣的民間戒賭(2 / 3)

民間的勸戒,一般都如上述事例那樣從情、理、法等方麵做正麵教育。而對那些經正麵教育無效的賭徒,換一種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卻往往能收到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妙用。《清稗類鈔》記載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清代江南有一位鹽商,姓何,家資數十萬。何翁四十歲始得一子,十分溺愛,該子長大以後惡習纏身,特別嗜賭。當地賭棍無賴多方引誘他參賭,他漸漸將自己的金錢輸盡,又典當衣物,盜賣何翁的田產家宅。何翁責其悔改,將兒子關於房中數月,但出來後嗜賭如故。何翁揚言:“如有名師能教育我兒者,我以一半家產作酬勞,能使他戒賭者,以全部家產相贈。”此諾一出,許多著名教師爭來教誨,或曉以大義,或規以古訓,皆無效。一日,有三位自稱從京師來的賭博高手,蓬頭赤腳,衣不蔽體,言貌粗鄙,到何府求見,準備應聘教育何家不肖之子。何翁啞然失笑,說:“你們是賭徒,還能勸人不賭?”三人說:“此所謂以毒攻毒也。我們三人在京師幾十年,賭技高超,獲財物幾十萬,每賭必贏。後來京師賭徒無一人與我們賭。於是生計斷絕,以前所獲財物早已揮霍一盡。聽說你立下諾言,我們想以賭博絕技教公子,公子賭必贏,那麼將無人敢與之賭,那麼賭不戒自戒,你的家也可以保住。所以我們來應聘。”何翁大喜,立刻與這三人立字為據。這三人住在何府,每天教何公子賭技。兩年後,何公子出外賭博,絕無敵手,因此再也無人與之賭博,而何公子亦從此戒賭。這三人也將何翁承諾的一半家產領走。山東萊陽縣一位姓宋的官宦人家也用這種方法戒除了兒子的賭博。這就是著名的“延師課賭”。

清代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一位姓徐的商人教子戒賭的做法也令人捧腹。徐翁家資巨富,但兒子好賭,每日賭輸達數萬錢。徐翁多方教訓,仍不能禁。徐翁無奈,將錢數十萬放在家中,對兒子說:“你可以將此錢任意取去還賭債,但不準讓其他賭徒進家中取錢。”有此許諾,賭徒們天天到何家門外賭錢,何家公子每輸一次,即進屋取錢,每天進出房屋達數十次,以至於疲憊不堪。何家公子見家中的錢越來越少,漸漸感到顧惜,有一天他歎息道:“出之不易,入之不更難乎?”於是對父親痛哭流涕,決心悔改。以後終身不賭,而且勤儉超過父親,家境也更加富饒。(《清稗類鈔》)

在中國古代,迷信氣氛濃厚,神怪菩薩對人間善惡的啟示和懲戒作用往往超過世俗的規矩,人們亦往往借助它們的力量,來幫助對社會惡習的懲治。在雲南大理州海東上登村南,有一尊塑像,赤身裸體,身上隻披一條氈子,手托下巴,愁眉苦臉,當地人稱之為“秩慶危”(賭輸佛)。關於此佛,傳說古時有一漁夫名秩慶,一次偶然地發現了洱海通賓川的秘密洞口,他悄悄將此洞堵住,使得賓川地區無水種田。然後以能給賓川解燃眉之急為條件,詐騙了一萬兩銀子,開通了水道。他得了銀子後,天天吃喝玩樂,到處賭錢,幾年以後將銀子輸光。他又用前法去詐騙,但卻被淹死了。當地人民為了教育後代,將秩慶生前體貌塑在石洞邊,人們路過此地,都要領小孩去看“秩慶危”,教育他們不要騙人,不能賭博,以免遭到秩慶一樣的下場。(《三月三》雜誌)

流傳於河南鄧縣地區的“王大虎戒賭”的故事,更是借神鬼之力懲賭的典型。古時有個莊稼漢王大虎,因賭博荒棄農事,家產將盡,老婆也氣得上吊死了。一天晚上在路邊遇到三人,拉他入賭,他先贏後輸,到第五天晚上,他變賣了最後一點家產作孤注一擲,仍輸個精光。那三人突然現出原形,原來他們是王大虎老婆請來教育他的鬼,並告誡他不要再賭了,還把他先後輸的錢奉還。經此驚嚇,王大虎不再賭博,成了一個勤勞致富的莊稼人。(《中國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