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風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喜歡賭博,他常與楊貴妃擲骰作樂,後世骰子的四點為紅色,據說就是他下令賜予的。在後宮中,設有專人管理他的賭賬。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因善賭入侍宮中,替皇帝把賭賬理得清清楚楚,被皇帝稱讚為“度支才也”。從此開始了飛黃騰達的仕途。(見《新唐書·楊國忠傳》)
唐僖宗李儇是一位著名的浪蕩天子,他在位十多年,正值天下多事之秋,自己本身都兩次被迫入蜀避難。但是,這位“聰睿強記”的青年皇帝不思勵精圖治,而是專心鬥雞走狗、蹴鞠馳逐,“至於音律、蒲博,無不精妙”。在各種賭博之中,他尤其喜歡鬥鵝,他常與諸王賭鬥鵝,鵝一頭有值錢五十萬的。(《資治通鑒·卷二五二僖宗廣明元年)帝、王之間的賭注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唐僖宗逃亡於蜀之時,護駕的禁軍都頭叫做王建,此人後來當了割據東、西兩川的前蜀皇帝。王建起於貧賤,在市井之中練就了一手賭博絕技。一日,扈衛皇帝休息於漢中一處寺院,王建同扈從將校們擲骰消遣,他一擲六骰,竟然“六隻依第相重,自幺至六”。把參賭的夥伴們驚得目瞪口呆。這樣的賭技,就是以善擲五木著名的宋武帝劉裕再世,也隻有甘拜下風。
兩宋時期,關撲風行天下,士農工商,無不以此為樂,連宮廷之中也流行這種博戲。宋仁宗也經常同宮人關撲,他的技藝不高,常常將身邊的錢輸個幹淨。他欲罷不忍,便向宮人商借他輸去的錢再博,可是宮人卻嬉笑道:“官家大。”不肯將贏來的錢還給皇帝,仁宗也無可奈何。(見《北窗炙盧錄》卷下)南宋的理宗皇帝,喜歡觀賭,他常令小太監在內苑效市井關撲之戲,在禦座前互撲。小太監們盡情擲錢“關撲”,因為他們所使用的錢皆由內庫供給,需要多少供給多少。所有目的,專在供君王一笑。(《癸辛雜識》續集上)
當關撲盛行於南方兩宋時,北方的幽燕之地卻盛行葉子戲(紙牌)。遼國著名的昏君遼穆宗耶律璟就喜歡葉子戲,甚至在春正月的朝廷之上,“與群臣為葉子戲”。這位以酗酒和賭博而知名的皇帝,後來竟為此送了性命。(見《遼史·穆宗紀》)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喜歡玩雙陸,侍衛哈麻投其所好,常常陪他一起玩,得到皇帝的寵信,飛黃騰達,成為權傾朝野的宰相。
在古代,有不少沉溺於賭博之中的昏君,也有一些對賭博深惡痛絕、嚴令禁戒的皇帝。唐文宗李昂是位勵精圖治的賢君,每有新任刺史辭行,他都要殷勤戒敕:“無嗜博,無飲酒。”內外官員聞之,無不悚息。
比起唐文宗來,宋太宗趙光義的手段就嚴厲得多,他於淳化二年詔開封府:嚴捕賭博之人,犯者斬;窩藏者及提供賭博場所者問罪(《宋會要·刑法二》)。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國之初即嚴禁賭博,規定“犯者流之北地”(《元史·世祖紀》)。官員犯者一律免官。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寒賤,痛恨奢侈奸猾之徒,不管是王公大臣還是市井無賴,均施以嚴刑峻法,以嚴肅法紀。洪武二十二年,他下詔規定:凡賭博者斷其手腕(《萬曆野獲編》“賭博厲禁”)。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元年上台伊始,就下詔將賭博犯按重罪處治。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很注意賭博問題,雍正帝和乾隆帝都在上台之初就發布上諭,曆數賭博之害,嚴申禁令。然而,在吏治敗壞,世風日下的清代社會,賭風仍然愈演愈烈,以至於不可收拾,這些禁令不過是一紙空文,根本無人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