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帝王與賭博(1 / 2)

唐朝後期,有好幾位皇帝都喜好長生之術,詩人李商隱作《瑤池》以諷喻其事,詩雲: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

其實,若以此詩諷刺古代那些沉溺於賭博之中,致使朝政紊亂,民生多艱的帝王們,也是比較貼切的。

詩中所說的穆王,是西周的穆王滿,這位充滿神話色彩的周天子,同時也是一位嗜博如命的博徒,傳說他曾乘坐八駿拖拉的車子漫遊天下。有一天來到邴這個地方,遇到一位叫做井公的六博高手,二人昏天黑地地相博,三天之後才決出勝負。至於輸贏如何,《穆天子傳》沒有記載。因為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帝王們的賭博更重視勝負本身,金錢尚在其次。

周穆王並不是曆史上第一位賭博的帝王,殷商的帝武乙才是文獻記載的第一位賭博君主,同時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博徒。《史記·殷本紀》記載: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

這是一場別出心裁的賭局,六博的棋局是用人擺成的陣式,對手是代表“天神”的木偶。這位乖戾暴虐的君王要贏的不是金錢,而是“勝天”的名號,在虔敬鬼神的殷人心目中,這樣的行為自然是大大的“無道”了。

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有長足的發展,賭博風氣也隨之而興盛,喜愛此道的諸侯國君大有人在,而且也重視起金錢的輸贏了。

在繁華的齊國都城臨淄,鬥雞走狗、六博是市民們普遍的賭博手段。齊王和貴族們則常常賽馬賭博,每場馳逐的輸贏即達千金。齊王的馬好,貴族們又有意相讓,因此他每每大獲全勝。

帝王們富有四海,即使是一擲千金對他們來說也是輕於鴻毛。他們的賭博主要在於消遣,為了尋找心理刺激,為了滿足自己虛驕的心理,為此,有時竟然鬧出了人命。

春秋時的宋湣公喜歡六博,有一次同大夫南宮萬對博,因“爭道”發生口角,宋湣公出口深深地侮辱了南宮萬,這位臣子一怒之下,竟提起沉重的博局打死了自己的國君,一位國君為了賭博遊戲而死於臣子之手,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同樣的悲劇在西漢的皇宮中又發生過一起,不過這次變成了君殺臣。漢文帝時,當時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啟在東宮同入侍的吳王劉濞的太子六博,也是為了“爭道”發生口角。吳王太子出言不遜,劉啟一怒之下,用博局將他打死,而且不準這位與他同為高祖劉邦子孫的吳王太子葬在長安。這引起了吳王劉濞的憤怒,就此種下日後吳蜀七國之亂的禍根。

號稱“中興之主”的漢宣帝劉詢,自幼流落民間,染上了賭博的習慣。當時有一位叫陳遂的人與他相好,經常陪他一同賭博,輸了不少錢給這位落魄的皇孫。不知到底是真輸,還是以此接濟,反正劉詢牢牢地記住這回事。後來他當了皇帝,很快任命陳遂為二千石的太原太守,以此作為報答,並在詔書中專門作了說明。(《漢書·遊俠傳》)

魏晉南北朝時期,好賭的帝王不乏其人。兩晉南朝的晉武帝司馬炎、宋武帝劉裕、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都喜好樗蒲。宋武帝劉裕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賭徒,早年貧賤之時,就酷嗜樗蒲,有一次賭輸了錢又無錢付賭賬,被債主刁逵綁起來毒打了一頓。在以後權傾朝野的日子裏,仍時常聚集眾將大賭取樂。他的孫子劉駿,即宋孝武帝堪稱賭博皇帝,他不僅好賭,而且貪財,以此作為聚斂錢財的手段。大臣顏師伯投其所好,常常輸錢給他,有一天竟輸了一百萬錢。劉駿投桃報李,給了他一個吏部尚書的美職,讓他獨斷專行,招權納賄而不加理會。劉駿的這種德性至老尤篤,史稱“孝武末年貪欲,刺史二千石罷任還都,必限使獻奉,又以蒲戲取之,要令罄盡乃止。”(《南史·垣護之傳附閎傳》)

南朝帝王如此,北朝皇帝亦不遜色。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大舉攻宋,兵臨彭城。大概是劉駿(當時為武陵王,鎮彭城)好賭的名聲遠播南北,拓跋燾竟於兩軍對壘之時數次命人向劉駿索要賭博器具,駿奉命惟謹,遣人送上。可見拓跋燾對賭博的興趣之濃厚。

南北朝時的帝王們不僅自己與人賭,還大張旗鼓地與滿朝文武大臣聚賭為戲。十六國後涼的呂光也喜歡賭博,一次“龜茲國使至,獻寶貨、奇珍、汗血馬。(呂)光臨正殿設會,文武博戲”。(《太平禦覽》卷七五四引《涼州記》)宋孝武帝的弟弟明帝劉彧,大概也秉承了乃兄的惡習,於上台之初消滅了晉安王劉子勳之後,“大會新亭樓,勞諸軍主,樗蒲官賭。”(《南史·李安氏傳》)北周文帝宇文泰,喜歡觀看眾人擲五木賭物,他曾在同州“與群公宴集,出錦罽及雜綾絹數千段,令諸將樗蒲取之。”物盡,周文帝又解所服金帶,令諸人遍擲,曰:“‘先得盧者即與之’”。另一次,“梁主蕭詧曾獻馬瑙鍾,周文帝執之,顧丞郎曰:‘能擲樗蒲頭得盧青,便與鍾。’”(《北史·薛瑞傳》)皇帝高坐堂皇,下麵文武百官呼盧喝雉,一時間把神聖的廟堂變成了嘈雜的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