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仙人攬六箸,對博泰山隅”——六博(2 / 3)

由於時代的久遠和文獻記載的零星散亂,我們已無法確切地考證六博的規則。但根據目前散見於各種典籍的記載和出土實物,我們仍可以對六博的形製及其演變做一大概的推衍。

六博在它流行的千餘年之中,其道具和規則曾有過很大的變化。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大博和小博兩種,其中大博在前,小博是它的變種。

大博的道具有棋局、棋子、箸三種。

棋局就是棋盤,又稱“梮”或“曲道”。多用木製,近似方形,正麵塗白漆或黑漆做底色,上麵陰刻、三種規矩紋及圓點,並以紅漆描繪,西方考古學家因而稱這種棋局曲道為“TLV紋”。

棋子多為木質或骨質,六黑六紅或六黑六白,共十二枚,呈方形。六枚棋子之中,一枚較大,稱為“梟”;其餘五枚較小,稱為“散”。梟是貴或驍之意,據說還是舜的祖先的圖騰。散是散卒的意思。按春秋戰國時的兵製,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由此看來,六博是象征當時戰鬥的一種棋類遊戲。

箸,就是投子,唐以後稱為骰子,它是中國博戲中最重要的道具。秦漢魏晉時期的投子具有多種形狀,質地也不一樣,因此名稱也不相同。就現在所知,當時六博使用的投子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箸,又稱做“箭”。用半邊細竹管,在凹槽內嵌以金屬或玉石,外塗黑漆,共六枚。由於它的一麵是平的,另一麵為圓弧形,所以投擲時有正反兩麵之分,六箸齊擲,就出現了正反兩麵不同根數的排列組合,稱為“博采”,博者依彩行棋。另一種稱為“瓊”,或者“煢”,其名稱與製作材料有關,用木製作的稱為“煢”,玉石製作的稱為“瓊”或“玖”。

大博用箸,共六枚;小博用瓊,共二枚。這就是《顏氏家訓》所說的“古者大博則六箸,小博則二煢”。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雲夢睡虎地戰國後期墓和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六博棋局,與上述的形製基本相同,都屬於大博棋局。大博的比賽規則大約如下:兩人對局,依次投箸,然後根據所投的博彩輪流行棋,彩分“貴采”和“雜采”,得貴彩走的步數多,得雜彩走的步數少,甚至不得走動,行棋的步數完全由博彩決定。在行棋之中,雙方棋子相互進攻逼迫,古文獻記載當時人們六博時,常為了“爭道”而發生衝突,吳王濞的太子竟然因此而死在漢景帝劉啟的手下。(見《漢書·吳王濞傳》)正是雙方搏殺近於白熱化,勝負攸關的時刻,當一方將對方逼得無路可走時,即可殺對方的梟棋而獲勝,正如古人所說的“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的意思。很明顯,大博的勝負類似於今日象棋的“將軍”,有人據此而認為六博是象棋的遠祖。

小博的出現較大博要晚,大約不會超過戰國後期。

關於小博的形製,《列子·說符》張湛注引《古博經》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茲錄於後:

博法:二人相對坐為局。局分十二道,兩頭當中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於水中。其擲彩以瓊為之,瓊盋方寸三分,長寸五分,銳其頭,鑽刻四麵為眼,亦名為齒。二人互擲彩行棋,棋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驍棋。即入水食魚,亦名牽魚。每牽一魚,獲二籌,翻一魚,獲三籌……獲六籌為大勝也。

從上文可以看出,小博的道具有四種,即棋局、棋子、瓊和籌。

小博的棋局與大博明顯不同,它由十二條橫道組成,中間還有一條較寬的“水”,這有點類似後世象棋的“楚河漢界”。

棋子分為兩種。一種是雙方各自擁有的六枚長方形棋子,它不像大博那樣是一大五小,而是全部大小相同,其中任何一枚都有可能變成“驍棋”。另一種就是“魚”,呈圓形。

籌又叫做“筭”(讀為算),就是後世的籌碼。用狹窄的竹片製成,其用途是記錄博者的輸贏情況。

一九七二年,在河南靈寶張家灣東漢墓中發現一套綠釉博棋俑。在一張坐榻上置長方盤,盤的半邊擺著六根長條形算籌,另半邊置長方形博局。博局上每邊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間有兩枚圓形的“魚”。坐榻兩邊跽坐二俑對博,形象逼真。整套俑與《古博經》對照,基本相符,隻是缺少瓊的形象。瓊是小博所用的投子,由玉、石製成。瓊的實物至今尚未發現。根據《古博經》和《後漢書·梁冀傳》及注以及其他有關記載,瓊的形製應當是一個兩頭尖銳的五麵方柱體,五個麵分別刻有不同的劃痕或鑽眼,代表著不同的博彩。一畫為“塞”,二畫為“白”,三畫為“黑”,兩畫交錯為“五”,不刻者為“繩”。其中“五”和“白”為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