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10年我國信貸市場的運行受到信貸資金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麵因素的影響。從供給來看,信貸資金的充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然而貨幣政策走向則取決於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人民幣彙率等多方麵的宏觀經濟情況。從需求來看,企業信貸需求、居民住房信貸需求以及政府投資的資金需求是銀行信貸需求的主要部分。

(一)2010年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將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較為寬鬆的水平,信貸資金增長率將低於2009年

2009年上半年我國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增長幅度創下曆史新高,充裕的信貸資金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累積了一定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僅體現在金融機構可能麵臨的信貸風險,也體現在宏觀經濟存在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從宏觀經濟形勢和國際經濟形勢來看,相對於2009年,2010年的信貸規模將有所緊縮,但仍會處於較為寬鬆的水平。

1.經濟增長走出低穀

2008年下半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出口以及引進外資受到嚴重影響,經濟增長陷入低穀。在中央銀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影響下,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較大的拉動作用。同時推進的醫療、社會保障改革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意願,家電下鄉等政策則有效地刺激了消費的增長。可以預計2008年以來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生的政策效率會持續至2010年,帶動中國經濟走出低穀。

2010年我國將繼續麵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步實現轉變,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等經濟結構將處於升級的階段。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開始減少,把節約能源、減少汙染物排放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方式,對鋼鐵、水泥等高排放、高耗能的行業采取調整存量、管住增量、扶優汰劣的措施,支持優秀企業改進技術,完善落後產能退出製度;第二,消費性需求在拉動增長中的作用逐年加強,經濟增長正由過去的投資拉動型向投資、消費和出口共同拉動的格局轉變,同時把縮小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第三,在防範通貨膨脹風險的同時,繼續實施收入分配改革、資源價格改革等政策,通過放寬準入條件等措施促進民間投資增長,加大對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第三產業增長速度的穩步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優化;第四,出口結構逐步優化,雖然紡織、鋼鐵等傳統製造業產品的出口出現下降,但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出口增幅明顯;第五,積極推行自主創新,進一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並調整科研經費投入結構。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我國經濟體係的運行將具有持續的動力。

目前,市場普遍預測2010年我國將走出經濟增長的低穀,經濟增長率將高於2008年和2009年。2009年7月,國家統計局表示中國經濟此輪增長的底部應該在2008年第四季度。根據4、5兩個月主要經濟指標的表現及走勢分析,無論從GDP、工業生產增長情況,還是從鋼材生產量、發電量等實物指標來看,如果不出現新的大的意外,基本可以斷定,當前我國經濟已經見底,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下階段經濟可望企穩向好。此外,2009年10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中國是引領亞洲經濟複蘇的主要動力之一,並將中國2009年和2010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8.5%和10%;高盛於2009年8月10日發布亞洲經濟分析,將中國2009年經濟增長上調至9.4%,2010年增幅上調至11.9%;渣打銀行上調中國今明年的GDP為8.5%和8.9%;摩根斯坦利將我國2009年GDP增長預期上調至9%,2010年的GDP增長預期上調至10%。

鑒於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相對於2009年的“天量”信貸而言,2010年信貸供給將有所收緊。但是,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經濟增長還麵臨一些不確定性的因素,中央銀行大幅調高利率、法定準備金等緊縮性政策出現的可能性還比較小。

2.通貨膨脹壓力初顯

自2009年2月以來,CPI同比進入負增長,且負增長速率整體呈變大的趨勢,8月較7月降幅略有收窄,CPI環比呈“V”型,3-6月為負增長,負增長速率在3%左右,7月轉為零增長,8月增長率為0.5%。PPI同比指數自2009年以來一直處於負增長,且降速呈擴大的趨勢,8月較7月略有收窄,從環比數據來看,PPI數據自2009年4月以來連續5個月上漲。2009年前8個月,CPI消費物價指數同比累計下降1.2%,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累計下降6.4%。

CPI和PPI的雙下降是否是由於通貨緊縮造成?從我國的情況看,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同比上升,廣義貨幣(M2)增速連續上升,5月、6月的同比增長高達18.69%、24.29%,貨幣供應充足。CPI和PPI雙走低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繼續低位振蕩,大宗商品能源進口價格較低,生產資料價格較低,農產品價格處於低位,導致PPI指數下降,最終傳導到消費品市場,引起CPI指數走低。

雖然目前價格指數依然走低,但預計2010年我國可能存在一定的通貨膨脹的壓力,這從當前消費需求穩步回暖、股市回升以及房價、食品價格和資源性產品價格開始上漲等現象中已經體現出來。2009年1-6月,糧食價格環比已經連續6個月上漲,累積漲幅達4.9%;伴隨著經濟複蘇,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等大宗商品價格也從1月開始逐步走高,呈現出回升態勢,2009年第二季度布倫特原油現貨和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當季平均價格比上季度分別上漲31.9%和38.1%,倫敦金屬交易所鋁和銅當季平均價格比上季度分別上漲9.3%和35.8%。充足的貨幣供應和國際大宗商品等的成本推動可能會使CPI和PPI從2009年第四季度起開始走高,2010年市場將麵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從這個角度而言,2010年的貨幣政策將有所緊縮,信貸大幅上漲的局麵將得到改變。

3.世界經濟緩步複蘇

繼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嚴重衰退後,世界經濟於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一些積極的跡象,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底部得到確認,甚至開始低水平的複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上升,接近甚至超過臨界點50,製造業處於擴張的邊緣,出口態勢也不斷走好。OECD30個成員國的經濟在2009年第二季度與第一季度持平,結束了近一年來的下跌趨勢,開始企穩。亞洲區域內各經濟體經濟明顯好轉,中國、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經濟企穩回升,新加坡在2009年第二季度扭轉了近一年來的持續負增長的局麵,韓國經濟在第一季度的基礎上增長了2.6%,日本內閣公布的數據表明,扣除物價變動因素,第二季度日本經濟在第一季度的基礎上增長了0.9%,按年率算增長3.7%,為5個季度以來的首次正增長。第二季度美國GDP同比下降1%,好於預期,其住房購買力綜合指數(HAI)也較高,房地產市場低水平回升,成屋成交量4個月來保持上漲。第二季度歐元區國家經濟環比下降僅0.1%,德國經濟增長首次扭負為正,環比增長0.3%,英國經濟增長環比降幅也僅0.8%,大大好於第一季度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