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到這個消息,上至皇帝,下至朝廷各位要員都暗暗出了一口氣:這位丟人現眼的上皇終於崩了!雖然心裏都說上皇崩得好,不過表麵文章還是要做的,首先是要“哀痛”一翻,甭管真哭假哭,反正京師內外哭聲一片。
哭完了,就該化“悲痛”為力量了,這些天朝廷連連召開朝會,一方麵疼斥也先的罪行,一方麵商議北伐事宜。當然,這不過是動動嘴皮子而已,不是動真格的。
雖然也先在北京城外連連吃敗仗,不過明朝方麵也好不到哪去,京軍精銳三大營近二十萬人都被埋在了土木堡,各地來京勤王的都是民兵預備役之類的二線部隊。這些軍隊據城為守還湊合,北伐?別逗了,蒙古騎兵可不是泥捏的。別看他們攻不下北京城,人家可是打野戰的好手,現在貿然派大軍深入漠北,那是去送死。
而且現在都快過年了,就算真要動真格,也要等明年開春了再說。
自從土木堡之敗後,明廷上下總是分為兩派,剛開始是逃跑逃與主戰派之爭,現在是主戰派主和派之爭,總之鬧個不停。主戰派以武將為首,他們剛剛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正是意氣風發之時,以為蒙古人不過爾爾,所以要乘勝追擊,再立新功;主和的是文官集團,他們一致認為應該見好就收,與瓦剌議和。
本來,新任皇帝朱祁鈺是主戰派,北京保衛戰之後,他還是站到主戰派一邊,並派石亨、楊洪、柳溥等將領分練京營兵,意為對也先發動報複性戰爭。不過,他的目的不是保家衛國,而是要激怒也先,要達到某些目的。現在,他的“好哥哥”——太上皇朱祁鎮駕崩的消息傳來,這位哥們立場大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和平主義者。
當然,這位哥們並不是腦子進水,他和手下的文臣們一樣有更多的顧慮,之所以考慮跟瓦剌議和,是因為明朝內部有更大的麻煩——永不謝幕的生苗叛亂正轟轟烈烈地上演著。
苗人有生苗與熟苗之分。已歸王化者,謂之熟苗,與內地漢人大同小異;生苗則僻處山洞,據險為寨,語言不通,風俗迥異。早在洪武元年,明廷就頻頻對湘西生苗區用兵,同時想方設法擴大熟苗區,以控製生苗區。但是收效實在是甚微,總之明朝建立近百年了,生苗叛亂就沒停止過。
遠的就不說了,就在正統元年(1436),湖廣貴州廣西一帶的峒苗,在首領蒙能、李天保的領導下攻占綏寧縣城。明廷派都督蕭綬、副總兵吳亮、都指揮鄭通等統率官兵前往鎮壓,並設立武岡守備司,以長沙、寶慶、衡州各戌守指揮駐防。
然而,武力鎮壓一途收效甚微,義軍多次攻破城堡、殺死官兵,各“峒苗”紛紛響應。而後,義軍曾經一度攻下新寧、綏寧、新化、靖州、會同等州縣,一直鬧到正統十四年(1449),義軍非但沒有被平定,其勢力還擴大到貴州黎平、天柱等地,明廷屢易將帥,就是平定不了。
今年正是正統十四年,新上任的朱祁鈺接下前任留下的內外交迫爛攤子,早就焦頭爛額了。而大多數大臣還是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既然蒙古已經敗退,那就先議和,等平定了苗亂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