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用他人物品,必須先經他人允許;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妨礙別人時要道歉。
醫院探視有講究
媽媽帶小華去醫院探望奶奶,到了就診室門口,小華大聲地向醫生喊道:“醫生,我奶奶做手術了,她在哪個房間?”媽媽對他說:“跟醫生講話要講禮貌,在醫院要注意安靜,跟媽媽走吧,我已經問好了。”到了奶奶的病房,小華連蹦帶跳地跑到奶奶床前說:“奶奶,我來啦!”然後,撲到奶奶身邊,小嘴就像決了堤的小河,說個不停。媽媽提醒了好幾次,小華都不肯回家,因為他已經好幾天沒見到奶奶了。小華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在醫院我們要注意哪些呢?
醫院是特殊的公共場所,保持醫院內的安靜,不大聲說笑和隨意走動,使病患者能夠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獲得休養,是我們在醫院期間的基本行為準則。
探視病人時,應選擇適當的時機,避開休息時間;與病人談話要語氣溫和,音量放低,盡量選擇輕鬆愉快的話題,探視時間不宜過長。
特殊場所要注意的事項
▲商場超市
說話有禮貌,不在商店或超市內亂跑亂叫。
有秩序地購物,排隊交款,不隨便插隊。
挑選易汙損的商品時要輕拿輕放,若不慎損壞,要買下或賠償。
到超市購物,拿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時,應放回原處。
▲影劇院
要提前到場,對號入座。如果遲到,應悄悄入場,行走時腳步要輕,姿勢要低,不要在通道上停留,以免影響他人。
進場後應主動摘下帽子,以免擋住後麵觀眾的視線。坐下後,
不要左右晃動或來回走動。不要把腳蹬在前排觀眾的椅背上。
觀看演出時,不要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也不要高聲談笑、隨聲哼唱。對於看過的影劇,不要講解、介紹、評論。如因特殊原因演出中斷,應在座位上耐心等候,不要大喊大叫或敲打椅子。
觀看演出時,不吃帶皮帶核的東西,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
當演出精彩時及演出結束後,要報以熱烈的掌聲,但不可吹口哨、亂起哄。演出中出現差錯失誤時,要給予理解,不要喝倒彩、叫倒好。
中途盡量不退場,如需離開,離座時要彎腰行走。演出結束後,要按秩序依次走出劇場,不前擁後擠。
11 鋪張浪費的原因和危害是什麼?
在我們富裕起來後,日常生活中鋪張浪費的現象卻有所抬頭,很多人將建房看做是光宗耀祖、彰顯富貴的一個標誌,把房子看做是富有和能力的象征;大肆操辦婚喪嫁娶,甚至出現了一家死人全村舉喪的現象。在種種錯誤消費心理的驅使下,建房超前消費驚人,大量可耕良田被吞噬,大操大辦造成了極大浪費,人情債客觀上增加了負擔。所以,我們要轉變觀念,改變落後的習俗。
人情債:一家死人,全村舉喪
一些村民這樣形容農村的婚喪嫁娶:都是一個村子裏的人,低頭不見抬頭見,誰家有事你不送禮,麵子上也過不去,因此就出現了一人結婚,全村隨禮;一家死人,全村舉喪的局麵,而且還禮的時候隻能比別人送得多。
有這樣一個農戶,為搞養殖向鄉裏信用社貸了5000元,錢剛到手,家中老父正好去世,怕旁人指責自己不盡孝道,便打腫臉充胖子,聘來了各路僧人道士、裱師紙匠、樂師鼓手,折騰近一周為父親舉行隆重的葬禮。結果不僅貸款花光,還欠下數千元和人情債。欠下的債還未還清,他的小兒子又要結婚,女方索要彩禮上萬元,無奈之下隻得變賣耕牛等生產工具湊彩禮。
專家認為,重生重死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農民操辦白事是維持鄰裏關係的一種方式,是民俗的傳承。舉辦葬禮的主要目的不是比排場、比體麵,而是為了寄托對死者的哀思。如果因操辦白事而增加自身負擔、影響生產的投入,則是民俗文化的扭曲,和目前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格格不入。專家還指出,農民辦白事花錢逐年增長,也從一個方麵體現了農民生活的日漸改善,但和死後胡鬧相比,生前盡孝更為重要。
12 什麼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量入為出——消費支出應該與自己的收入相適應,如何理解這裏的“入”?收入既包括當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如果你的月收入1000元,那麼你請朋友們吃一頓,為了麵子,花了5000元,很明顯,你這種消費行為非常不理智,可能會使你後麵一段時間的生活很拮據。
適度消費原則就是要求人們的消費與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在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應該提倡積極、合理的消費,既不能超前消費,也不能抑製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盲目從眾是消費中常見的一種消費現象,也是對普通消費者影響最大的一種消費現象。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曾說過:“流行的不一定好,比如流行感冒。”我們不妨歸納一下,理性消費該怎麼做。
◎消費要根據自己的需要,而且要適合自己的需要。
◎消費時要有主見,不人雲亦雲,不隨大流、追風頭。
◎寬以待人,心態平和,不能因賭氣而消費。
◎消費要協調,不能隻重物質消費而忽視精神消費。
消費者還應該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不是指某種具體的消費方式,而是代表一種精神,它不代表要穿補丁衣服和天天吃草根,但這種節約資源、善用資源、努力奮鬥的精神,不論什麼時代都是適用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與合理消費對立起來,勤儉節約不是抑製消費而是指不要浪費。
13 我們應樹立什麼樣的健康意識?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麵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
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的衡量健康的十項標準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牙齒潔白,無缺損,無疼痛感,牙齦正常,無蛀牙。
頭發光潔,無頭屑。
肌膚有光澤,有彈性,走路輕鬆,有活力。
知識延伸
什麼是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亞健康狀態是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各種儀器及檢驗結果為陰性,但人體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感覺。亞健康與現代社會人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不斷增大有直接關係。
亞健康狀態多表現為:由於過度腦力勞動、精神長期緊張所致的疲勞綜合征,如精力不足、注意力分散、胸悶氣短、心悸、失眠、健忘、頸肩腰背酸痛、遇事緊張等;由於內分泌失調、更年期綜合征、人體衰老所引起的煩躁、盜汗、潮熱、抑鬱、頭暈目眩、月經不調、性機能減退等;重病恢複期及長期慢性病所引起的各種不適等。
14 你會正確洗手嗎?
正確的洗手方法是:應使用清潔的水來洗手;將清潔劑塗在手掌心,將清潔劑在手中揉搓至少10秒,期間不要用水衝洗;留意是否清潔手掌心﹑手背﹑各手指尖﹑手指間的隙縫﹑虎口位和手腕;將手用清水清洗,使清潔劑不殘留在手上;以幹毛巾或抹手紙巾將手擦幹。
知識延伸
擁抱健康,從洗手開始
國際洗手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10月13日提倡訂立的,目的是呼籲全世界透過“洗手”這個簡單但重要的動作,加強衛生意識,以防止感染到傳染病。在此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以肥皂和用適當的洗手方法,來養成洗手的習慣,可以減少兒童患上腹瀉等病症達53%。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1800萬兒童死亡,而當中90%是5歲以下的幼童,如果能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至少可以拯救一半數目的兒童。
什麼時候應該洗手呢?飯前便後、手弄髒了都要洗手,外出回家後第一件事就要洗手;觸摸到髒東西都要洗手,防止細菌在家庭成員間交叉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