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意外(1 / 1)

財經大學所在的青山路,其實與青山沒有一絲瓜葛,就像他獲得會計學學士學位,卻沒有做一天會計一樣。太意外了。

當年,大學畢業後,都是國家分配,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專業與崗位對口,一紙派遣證定終身。而他,偏偏是個並不多見的例外。單位計財處滿員,而宣傳部卻缺人手,領導看他在大學校報上發過幾篇“豆腐塊”,就讓他到宣傳部報到去了。意外歸意外,但他沒有什麼抱怨,拿著領導簽的單子,樂嗬嗬地跨進宣傳部的門檻。

腦袋裏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心裏沒有什麼拘束與畏怯,大有不知者不畏的英雄氣概。最初的日子,宣傳部長對他的訓話頻繁,詈言指責,不是文風太過飄,就是措辭不夠嚴謹,不是結構懶散,就是行文過於拖遝……一句話,就是一無是處。領導說歸說,也就是在他原稿上畫幾個錯別字,扛掉一些多餘枝節,然後大筆一揮簽上一個大大的“發”字。到後來,部長副部長出差,對於草擬的公文,他打電話過去請求,那邊隻說,你先付印吧,手續等我回來補。再後來,單位一二把手的講話稿,單位的年度總結,各式各樣的先進事跡……都找他來寫。“一把鐵算盤”的財會好手,生生被單位改造成“一支筆”的秀才。

機關的生態往往難脫“能幹的不如能看,能看的不如搗蛋的”這一遭人病詬的窠臼。他數星星盼月亮,年年升遷有望,卻歲歲希望落空。日子久了,他整得沒什麼脾氣了,自己就像了一個石塊,曾經那般銳利,歲月打磨後,變成無棱無角的一顆鵝卵石。

恰逢此時,單位要辦內部報,主編是部長,實則他在操作全盤。他報紙印出來,版權處他的名字之前,打的隻是“責任編輯”。失意人,總有訴不盡的心事。低落時,他就化名,在自己編的副刊,發心情文章。後來,這些失意文字,也會在當地日報晚報的副刊上刊登。

他的名字露臉的機會多了,自然被很多的讀者所熟悉追崇。他的文章晚報社的編輯更是喜歡的不行。所以,報社首次打出招聘廣告的時候,他接到了晚報編輯朋友的電話,約請加盟報社,一起幹新聞。也就是一刹那間,他給自己未來數年定下一個基調:做記者去!

他要辭職了!

這個意外消息迅速在單位上炸開了鍋,簡直有驚雷之效果。親友領導同事一撥一撥的人紛紛來勸導:要三思呀,鐵飯碗不要,去端個沒編製的泥飯碗?沒錯,記者是無冕之王,可你隻是一個沒有編製的記者的呀?辭掉正式工作,去做一個不正式的記者,你要後悔的。

撲麵而來的勸導,他隻以一句回敬:“若真會後悔,那就讓我後悔去吧。”

他走得很幹脆,走得毅然決然,行雲流水一般,人生的軌跡,就此悄悄地拐了個弧度優美的彎。

一個學財會的“鐵算盤”,很快在采訪路上,成長為老百姓喜愛的“包青天”——他幫讀者維權的經曆,已經足夠寫成一本厚厚的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