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浪漫主義的曇花一現(2 / 3)

卡諾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不僅是意大利,也是整個歐洲新古典主義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新審美觀最重要、的闡述者。他是歐洲藝術世界最重要的雕刻家,他的作品和人品是當時每一位雕刻家學習的典範。卡諾瓦來自窮鄉僻壤,即威尼斯的波薩諾小鎮,這個地方向來就以偉大畫家多於雕刻家而著名。他的早期作品全是巴洛克風格的,但《德修斯和米諾陶》卻體現了他的新藝術觀。在這幅作品中,雕刻家沒有表現激烈的搏鬥,而是表現戰鬥結束後德修斯以勝利者的姿態坐在半人半馬怪物米諾陶的身上沉思的樣子。此作品中的群像似乎屬於另外一個世界。光滑、冷漠的表麵,理想化的人體,還有英雄的臉型都說明作者研究過古典雕刻。當然,這件作品是在古代精神的啟迪下創作的,其設計和主題構思具有很大的獨創性。它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極大歡迎。

卡諾瓦早年在威尼斯學習藝術,老師是托爾列蒂。18世紀80年代蜚聲國內外,當時主要在威尼斯、羅馬工作。卡諾瓦於1810年被選為羅馬聖路加學院院長,由於拿破侖曾經稱讚過他的藝術才華,這使他的聲譽更高了。他的早期作品受巴洛克的晚期風格影響,藝術形式典雅、莊重、簡潔,多表現古代神話題材。他的名作《丘比特之吻》雖然也是遵循古典主義原則,但卻不泥古不化,很有幾分新意和生活情趣。他的另一幅代表作《教皇克裏門特十四的陵墓》是用大理石製作的,很有藝術特色。卡諾瓦的藝術曾給巴爾特裏尼和丹麥的托爾瓦特森等人以有力的影響。

卡諾瓦在聖彼得大教堂為教皇克裏門特十三世設計的墓,證明他的聲望與日俱增了。作品表現了教皇跪在一塊石頭上祈禱,旁邊站著兩隻哭泣的獅子,一個帶翅膀的守護神靠在熄滅的火把上,而象征宗教的形象則站立在它的對麵。這是把古典主義的對死神的擬人化與新古典主義喜愛的手法融合在墓室藝術中了。

卡諾瓦的群像雕刻中最著名的是《赫拉克勒斯和利卡斯》。此作品選自希臘神話,利卡斯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仆人,他按照女主人得伊阿尼拉的吩咐把染有毒血的長袍拿給赫拉克勒斯,使他穿上後全身像著火一樣難受,他在憤怒中抓住利卡斯的腳,把他摔死,利卡斯死後變成岩石。作品表現的正是赫拉克勒斯要摔死利卡斯的那一瞬間的情景。卡諾瓦於1796年完成了石膏像,大理石像直到1815年才完成。作品中劇烈的動作所產生的緊張氣氛完全包含在單純的輪廓線之中,顯得很有藝術張力。

卡諾瓦深受新古典主義評論家、理論家及藝術家的厚愛,包括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達維特等畫家,也在法國為他宣揚,1802年拿破侖邀請卡諾瓦訪問法國,並請這位當代最偉大的雕刻家為他塑像。卡諾瓦懷著對拿破侖既崇敬又不滿的矛盾心理為拿破侖做了二座巨大的大理石裸體像,把拿破侖塑造成既是勝利者又賜予人們以和平的戰神瑪爾斯的形象,雖然拿破侖一直對卡諾瓦把他塑造成裸體的雕像迷惑不解,雕像還是珍藏在巴黎盧浮宮。此外,卡諾瓦還為拿破侖的妹妹製作了半裸的手中拿著金蘋果的斜倚肖像,這似乎象征著爭論金蘋果中獲勝的維納斯。這是一幅極為出名的雕塑名作。

卡諾瓦以古代神話為題材的作品還有《丘比特和普賽琪》(巴黎盧浮宮)、《波修斯》(梵蒂岡)。18世紀末,整個維多利亞時代在英國和歐洲三位新古典主義著名雕刻家中卡諾瓦是最負盛名的。在雕刻藝術的技巧和情感方麵,卡諾瓦比烏桐和特瓦爾德遜走得更遠。

羅馬的新古典主義雕刻家還有基塞普·安基利尼,他創作了許多同時代名人的半身像,包括溫克爾曼和麥斯塔西奧等人的像,都很有特點。在意大利的羅馬城、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卡諾瓦有許多追隨者,他們都對新古典主義雕刻非常著迷,也或多或少地在這方麵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