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威尼斯畫派的傑出代表提埃波羅(1 / 2)

威尼斯是意大利藝術繁榮的最後一個據點,在18世紀仍然人才輩出,在歐洲的藝術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喬·皮亞采達(1682-1754)是威尼斯畫派中帶有明顯巴洛克傾向的藝術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學畫,1703年後又在波倫亞從克雷斯皮學習。1711年回到威尼斯,1750年成為威尼斯學院院長。他善幹作色彩絢麗、場麵生動的天頂畫。在這些天頂(四)不難看出,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的畫家。他繼承了威尼斯文藝複興時期的優秀傳統,作品氣魄宏大,也很有生氣。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年輕的旗手》(約1743)、《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等。這些作品繼承了威尼斯畫派的傳統,色彩特別絢麗、柔和,調子非常豐富。

提埃波羅是意大利卓越的油畫家、素描家及版畫家,是18世紀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代表。他曾受皮亞采達的影響。他在天頂畫、架上繪畫、版畫諸方麵的成就都很大。他出生在威尼斯一個船長家庭裏,早年曾從格拉紮裏學畫,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師們的作品也給他以巨大的影響。提埃波羅十分序睞於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奈塞等人的藝術風格,刻苦鑽研他們的作品。他歡用飽滿的暖色調,其色調轉換自然和諧。他21歲時便在藝術上大放異彩,他最早的濕壁畫是威尼斯拿撒勒聖馬利亞大教堂的《聖德列薩的崇拜》(1720)。這件作品是與他的助手明各齊合作的。1724-1725年,他在威尼斯畫了一係列壁畫:如《雄辯的力量》、《阿波羅與馬息阿》等。

提埃波羅一生中多次去到米蘭,當他第三次去時,聲名大震,受歡迎程度猶如當年的提香。這次作的《太陽神在奧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金碧輝煌和富有想像力的壁畫力作。畫麵描繪了太陽神駕著馬車正在奔馳。他驅散了黑暗,四周霞光萬丈。提埃波羅是處理空間的高手,他經常利用透視關係擴大畫麵的空間感,好像飛馬就要破壁而下。因為這些成功的畫作,提挨波羅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的訂單也越來越多。除了精心製作壁畫外,他還製作了一些祭壇畫和架上繪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祭壇畫是《背負十字架》,架上繪畫有《梅采納特把自由的藝術獻給奧古斯都大帝》、《時間揭示真理》等。

《梅采納特把自由的藝術獻給奧古斯都大帝》雖然尺寸並不大,但給人一種雄偉莊嚴的感覺。畫麵的背景是古羅馬的建築物,畫中人物穿著古羅馬的服裝,金色的陽光籠罩著整個畫麵,造成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

提埃波羅在赴德之前,大約在1750年前後,他為威尼斯的拉比宮作了以古羅馬曆史為題材的壁畫。耐人尋味的是畫中人物既不穿古代的衣服,也不穿當時的服裝,而是一副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的打扮。不僅僅是服裝,連背景的建築、樂隊的演奏都和委羅奈塞的作品十分相近。這足以表明提埃波羅對文藝複興藝術的傾心程度。1750年12月,提埃波羅在兩個兒子的陪同下應邀去德國,在此他為主教宮的帝王大廳作了壁畫。他在助手的協助下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天頂畫,又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兩邊的壁畫。在前廳的天花板上他沒有畫宗教題材和帝王的曆史,而是別有風趣地采用寓意的形式畫了世界四大洲。畫麵構圖宏大,各色人種雲集於此:騎著大象的婦女象征亞洲、騎在鱷魚上婦女象征美洲、象征非洲的婦女騎在駱駝上,象征歐洲的婦女坐在大理石的寶座上。這件作品又為提埃波羅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很新穎也很成功,充分顯示了提埃波羅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