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裏同噴泉》(1637)是貝尼尼的一件傑作。此噴泉又名“人魚噴泉”,位於亞爾比列尼廣場。噴水池中央有一個半人半魚的雕像,它是海神之子特裏同。羅馬的《四河》噴水池(1648-1651)是由貝尼尼和他的學生一起完成的。這個噴水池規模十分宏大。水池的中央有一座假山,假山的四麵有四個巨型人像,它們分別象征世界的四大河流:尼羅河、多瑙河、恒河和南美的拉普拉塔河。特列維噴泉(1732-1762)是羅馬的另一個特別著名的巴洛克噴水池。它在17世紀已開始設計,至18世紀才完成。它是由尼·沙爾維(約1697-1751)完成的。此噴泉的水、石和雕像結合得很好,氣魄宏大,頗為壯觀。中後期的巴洛克建築家還有格·瓜裏尼(1624-1683)、菲·尤維拉(1678-1763)、路·瓦維傑裏(1700-1773)等一些著名的人物。
貝尼尼是一個在生活上和藝術上都一帆風順的人物。他為羅馬巴洛克建築和雕塑都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出生於拿波裏,父親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舉家遷來羅馬,他在8歲時作的小孩頭像雕刻,令他那身為雕塑家的父親大為驚異。他17歲時已能獨立地給大主教薩道尼作胸像,而且相當不錯。《大衛》是貝尼尼初露鋒芒的和展示他藝術天賦的作品。貝尼尼表現的大衛不再是米開朗基羅所表現的英雄形象,而是一個沒有理想色彩的普通人。貝尼尼在這裏的最大興趣是表現人體旋風般的運動和人物狂暴的熱情。貝尼尼將“運動感”在這裏發揮得淋漓盡致,大理石在他的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總是隨風輕輕飄起,給人一種輕快、活潑和不安的感覺。
《阿波羅與達芙妮》(1622-1625)是貝尼尼的一幅最負盛名的雕塑代表作。兩個處於運動中的人體,在乘風追奔的運動之中,給人以上升、輕盈、優美的感覺。這件作品描繪的是羅馬神話中關於阿波羅向河神女兒達芙妮求愛的故事。雕像表現了阿波羅追上達芙妮的一瞬間,驚恐的少女在狂呼求援的的同時,正在迅速地將自己變成一棵月桂樹。此組雕塑完成後,轟動了整個羅馬,連一些宗教界的高級人士都為之感動。有一個紅衣主教說:“這是一個誘人的達芙妮。”另一個紅衣主教為這件作品寫了一首詩:“迷戀的人兒追趕著歡樂,這曇花一現的美色啊!他得到的隻是一個苦果,幾片綠葉。”
標誌貝尼尼雕塑的頂峰的傑作是他為卡爾那羅禮拜堂所作的《聖德列薩祭壇》。在如夢如幻的禮拜堂裏,在祭壇的燈光的照耀下,有一組白色大理石雕像人物栩栩如生。雕塑中的兩個人物:女聖徒德列薩與小天使的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貝尼尼描述了修女德列薩思凡的故事,她的內心充滿著矛盾,似乎有一股幸福的暖流正向她那久已冰冷的心裏注入,死水微瀾,激起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貝尼尼的這幅雕塑作品,雖然表現的是宗教題材,卻與人文主義的美學思想若即若離,它反映了人的尊嚴、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貝尼尼的肖像雕塑也有不俗的成績。他的肖像雕塑分為兩類:一類是奉教皇、國王之命所作的雕像;一類是他為親朋好友及家人所作的雕像。前一類作品多是華麗有餘,個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內心的刻畫。後一類作品表現得生動而富有個性特色。貝尼尼不僅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築家,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隻是因為他在雕塑和建築方麵的名氣太大,使他在繪畫方麵的成就相比較而言就黯然失色。他同時還是17世紀著名的漫畫家。貝尼尼作為意大利巴洛克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藝術方麵的造詣極高,然而因為他走的是一條背離生活的道路,所以他在藝術上還存在不少局限性。很明顯,他的貴族化的藝術傾向與卡拉瓦喬的平民傾向無疑是大相徑庭的。
巴洛克雕刻的最大代表貝尼尼,作品技藝高超,強調激情動感,與巴洛克建築巧妙結合,其影響不僅主宰意大利雕刻界,也及於西歐各國。法國的巴洛克雕刻大師P。皮熱、A。柯塞沃克,西班牙有J。蒙塔涅斯和A。卡諾。18世紀的德奧隨巴洛克建築的勃興而產生了一大批雕刻裝飾家,著名的有E。Q。阿薩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