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典範與天頂畫(1 / 3)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是文藝複興時期典型的“多才多藝、全麵發展的人”。他在性格方麵比拉斐爾複雜得多。他的藝術也不像拉斐爾那樣自始至終成為盛期文藝複興時代美術的典型。米開朗基羅生性熱情激動,對人對己要求都十分嚴格。也有人說他的嫉妒心特別強,他妒忌拉斐爾的才能,也不喜歡達·芬奇。他跟他的所有藝術保護人都不斷地發生爭執,他不能忍受任何不義和不合他個人心意的事情。

盡管米開朗基羅同時兼具建築師、雕刻家、畫家、詩人以及工程師等身份,但他自己最看重的還是雕刻家的頭銜。因為在他的心目中,雕刻家要比畫家優越,隻有雕刻家才能跟上帝有所類似,因為上帝創造了人類,而雕刻家則再現了人在空間的形象。米開朗基羅是新柏拉圖主義的虔誠信徒。他堅信雕刻家必須在自己頭腦中先有某種觀點,然後才有可能通過雙手的操作把雕像製作出來。米開朗基羅與他同時期的美術家一樣,認為所謂“絕對觀念”也就是“美”。米開朗基羅的一首詩就反映了他所信奉和遵循的藝術準則:

任何一種美,隻要它是為那些有悟性的人所看到的,它就比其他任何東西更接近於那種發源天國的美;

而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均來自天國……

我的那雙如饑似渴地尋求美麗事物的眼睛,以及我那如饑似渴地期待神恩拯救的靈魂,除了對美的事物進行沉思默想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可使自身享受到神遊天國的樂趣。

米開朗基羅對後世影響最大、最著名的雕塑製作程序是:首先尋找觀念,尋找形、象,而這種觀念和形象據說是囚禁在石頭中的。然後,用鑿子把多餘的石塊鑿去,把哪個囚禁在石頭中的形象解放出來,就像希臘神話傳說中的雕刻家皮格馬利使他所製的少女雕像變成活人的情況那樣。米開朗基羅的這種創作方法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胸有成竹”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術史家認為,米開朗基羅之所以比他的前輩或同輩美術家製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與他對藝術創作的深刻理解和修養有關。他不像古希臘的美學家那樣盲崇“數”在美術創作中的絕對作用,他堅信:度量和比例應以“藏在自己的眼睛中”;他認為美術家應該憑借自己頭腦中的觀念自由自在地創作美術作品,而不應該承受任何其他事物的約束。在諸如此類美學思想指導下,米開朗基羅終於偏離盛期文藝複興美術所追求的“完美”和“規範化”原則。他的作品不再追求對稱、均衡、協調和穩固厚重的構圖和形體比例,而發展成為另一種富有表現力的藝術風格。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為:複雜、奇特,人體魁偉強壯有如巨人,作品中洋溢著雄偉的悲劇意境和氣氛。

另外,藝術家那種高傲孤僻與自我折磨的性格和大膽的藝術探索精神體現在畫麵中,凝成一股洪流:崇高而神聖到這樣的地步,以致令人敬畏並震動。

米開朗基羅生於卡普雷賽,卒於羅馬。他從小就特別喜歡雕塑,開始時遭到父親和叔父的反對,因為他們自認為是公爵後裔,不應該參加任何體力活動,後來才勉強同意米開朗基羅學習雕塑。他13歲時進入吉朗達約畫室,後又來到美第奇家族的雕塑室學習雕塑,他向美第奇宮廷所收藏的大量雕齷和繪畫作品學習,這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風格宏偉、壯麗、高亢,富有朝氣,反映一種英雄氣概;第二階段的藝術作品出現某些悲愴、壯烈、騷動和不安的情緒。

《樓梯旁的聖母》是米開朗基羅18歲時作的淺浮雕,也是現存最早的米氏的雕塑作品。這件作品明顯受到多那太羅的浮雕《聖喬治與毒龍》的影響。《拉庇泰人和馬人之戰》是他的另一件早期雕塑名作,這件作品中形體之間的強烈的對抗性姿態跟《僂梯上的聖母》中形體的嫻靜姿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492年後,羅倫佐·美第奇逝世,米開朗基羅失去了庇護者,1494年,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的統治被推翻,米氏離開佛羅倫薩來到威尼斯和波洛尼亞,然而他並未在此地留下作品,1496年他又來到羅馬,那裏的大量建築、雕塑和繪畫給他以難忘的印象。1498年,23歲的米開朗基羅接受了法國紅衣主教的委托為聖彼得教堂製作《哀悼基督》雲石雕像,他曾十分自信地憧憬:他將雕刻一件“在羅馬所能見到的最美麗的雲石雕像”。在此作品中,米氏主要表現了波提切利式的苗條而纖細的身材,著重於線條的表現。

在早期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米氏並不拘泥於一種表現手法,而是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隨時變化自己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

《哀悼基督》這一題材曾使許多雕塑家麵對構圖上的困難:如何處理一成年男子的屍體看上去舒服地橫臥在一位坐著的婦女的膝上。米開朗基羅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采用了金字塔式的構圖,以聖母的寬大長袍為整座雕像的基座。耶穌裸露的身體細長而具有運動員般的矯健,他身體的脆弱性與聖母鬥篷和長袍所形成的褶皺的厚重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件作品的成功,不僅僅因為它傾瀉了一種無聲的感情力量和一種聽天由命的悲憫,而是在於它已大大超越了基督教信仰所包涵的內容,而最充分地洋溢著人類最動人最崇高的母愛。

1501年,米開朗基羅剛回到佛羅倫薩便立即從事《大衛》大理石雕像的製作。這座巨大石像高達4.2米,是為佛羅倫薩教堂的一個扶壁創作的。這件作品如此完美以至到現在還是不可否認地作為雕塑藝術的典範,止後世的藝術家頂禮膜拜。1504年,當米氏完成此件作品時,佛羅倫薩人為之如癡如醉,在讚賞和敬佩之餘,不願把它安放在難以全麵觀賞的教堂內的高處,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以便最後確定雕塑的安放地點。

當時,菲利比·利皮、波提切利、達·芬奇等美術家都紛紛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