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古代官府又稱為“衙門”(1 / 1)

衙門原作“牙門”,最早是軍旅中的稱謂,後來逐漸移為朝廷官署所使用。那麼,為什麼古代官府稱為“衙門”呢?

衙門是古代官署的一種俗稱,就是官吏辦公、辦事的地方。如《廣韻》上載:“衙,衙府也。”衙府就是官署。蘇軾《異鵲》:“仁心格異族,兩鵲棲其衙。”清朝小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上載:“著他寫一張狀子,隻管往有司衙門中告去。”清朝戲曲家李漁所作十種曲之一的《玉搔頭·奸圖》曰:“指望討幾封薦書,往各衙門走走。”這裏出現的“衙門”,都是指古代官吏辦理公務的地方。

衙門原作牙門,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軍隊駐紮戍守,主帥或主將的軍營前會樹立一牙旗作為軍門,所以營門也稱為“牙門”。在《周禮》上稱為“旌門”,如《周禮·天官·掌舍》:“為帷宮,設旌門。”《國語》上則稱為“軍門”,《國語·齊語》:“執枹鼓立於軍門。”三國吳雲陽人韋昭注:“軍門,立旍(jīnɡ,同‘旌’)為軍門,若今牙門矣。”《辭海》注釋:牙門為“古代軍營前置牙旗,所以營門也叫牙門。”《三國誌·魏誌·典韋傳》:“牙門旗長大,人莫能勝,韋一手建之。”

再有《後漢書·袁紹傳》:“曲義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複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李賢注引:“《真人水鏡經》曰:‘凡軍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堅;若有折,將軍不利。’牙門旗杆,軍之精也。”牙旗也稱牙,劉長卿《獻懷寧軍節度使李相公》詩:“見牙吹角不聞喧,三十登壇眾所尊。”

“牙旗”,就是天子或將軍立在軍營前的大旗,因為旗杆上通常用象牙做裝飾,所以稱為牙旗。如《文選·張衡·東京賦》:“戈矛若林,牙旗繽紛。”薛綜注:“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雲牙旗。”

由此可見,“牙門”最早是軍旅中的稱謂,後來逐漸移為朝廷官署所使用。

宋朝司馬光等人纂修的《類篇》上載:“古者軍行有衙,尊者所在,後人因以所治為衙。”。《新唐書·泉獻誠傳》:“命宰相南北牙群臣舉善射五輩。”《資治通鑒·唐中宗神龍元年》:“北門南牙,同心協力。”胡三省注:“南牙,謂宰相;北門謂羽林諸將。”這裏的“南牙”是宰相辦公的地方,後作衙門。

宋朝錢易《南部新書·庚》上記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為衙。”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五也有相同的記載,因此看來,衙門原作“牙門”,訛誤變易後才稱為“衙門”。《辭海》注釋:“牙門”就是“官吏辦公的地方,即衙門。”可見“衙”為“牙”的“訛變”。

此外,古代的衙門為了顯示出氣派、威嚴,大門多開六扇門。所以,後來也以六扇門代指官府、衙門。關於衙門的諺語有:“衙門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衙門深似海”等。

現在的政府機關是為人民服務的機關,千萬不要深宅壁壘,更不要有“衙門”作風,應該深入群眾,接觸百姓,時刻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