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國色天香”話牡丹(2 / 2)

這兩句詩表達手法細膩而傳神,用“國色”喻牡丹嬌豔的花容就像喝醉酒飛紅的雙頰,用“天香”形容牡丹花的香氣猶如天上傳來,牡丹濃鬱的香氣和嬌豔的姿容,躍然紙上。因此,後來牡丹花就有了“國色天香”這個雅號。

早在秦漢時期,牡丹就以藥用植物被載入《神農本草經》,與藥學有了淵源。在南北朝時北齊著名畫家楊子華就曾為牡丹作畫,牡丹走入繪畫藝術的領域。到了隋朝,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牡丹被栽培在西苑,自此牡丹走進了皇家園林。

唐時世人極愛牡丹,牡丹不僅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更是國運昌隆的象征,栽種、觀賞牡丹成為當時社會的時尚。唐劉禹錫《賞牡丹》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詩:“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劉禹錫的《山石榴花十二韻》:“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象。”由此可知,當時世人對牡丹的狂熱及牡丹在唐朝的地位。

宋朝也有不少詠牡丹的佳句,還有研究牡丹的著作問世,如歐陽修撰的《洛陽牡丹記》、陸遊的《天彭牡丹譜》等。在北宋,洛陽是全國的牡丹栽培中心,更有“洛陽牡丹冠天下”之稱。

明朝時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花。高濂撰《牡丹花譜》、薛鳳翔作《亳州牡丹史》等專書問世。到了清朝,牡丹已有國花之稱,有餘鵬年撰寫的《曹州牡丹譜》及汪灝的《廣群芳譜》等專著。

由於牡丹花形態雍容華貴,端麗高雅,被視為昌盛繁榮、富貴吉祥的象征。牡丹可說是色、香、姿、韻俱佳,千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在詩畫、辭賦、戲曲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牡丹佳作。如唐朝皮日休《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占人間第一香。”牡丹因此有了“百花王”美稱。

宋朝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錢思公嚐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為王,而魏花乃後也。’”故牡丹又得“花王”美譽。宋時說洛陽牡丹最盛,牡丹就有了“洛陽花”之稱,唐李商隱《漫成》詩之一:“遠把龍山千裏雪,將來擬並洛陽花。”

國色天香是說花國絕色,天外奇香。也作“國豔天香”,如宋朝張搶《壺中天慢》:“洞天深處賞嬌紅,輕玉高張雲幕。國豔天香相競秀,瓊苑風光如昨。”

牡丹是人類的朋友,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人類精心培養的碩果。人類離不開大自然,大自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我們的生存之地。我們在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時,應該科學利用,這也包括我們必須的空氣。今人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代,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做斷子絕孫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