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子夢周公(1 / 1)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有時會對冗長的會議或無趣的演說開玩笑地說:“台上雖然講的賣力,但總有人在台下夢周公。”其實,不管是做夢、睡覺或打瞌睡,俗話都可以說是“夢周公”或“去見周公”。

為什麼睡覺、打瞌睡不是夢孔子、夢老子,而是非要夢周公呢?

“夢周公”一詞原來出自於《論語·述而》篇的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意思是,孔子說:“我衰老的很嚴重,我也很久不再夢見周公了。”所以,“周公”和“夢”還真有關係。這段話牽扯出中國曆史上兩位有影響的人物,一個是周公,另一個就是孔子。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儒家學派推尊稱道的聖人。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因為他的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又稱為周公。周公曾輔助武王滅商,立紂子武庚於殷(今河南安陽一帶),周武王駕崩後,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治國。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勾結武庚和東方夷族發動叛亂,周公率軍東征,三年平定叛亂。並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以為東都,實行大規模封侯。《荀子·儒效》記載:“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鞏固了建立不久的西周政權。

相傳周公製禮作樂建立典章製度,世稱“周公之典”或“周禮”。周公主張“明德慎罰”、“敬天保民”,認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周公死後,成王祀以天子作樂。周公製禮作樂為儒家樂道。孔子對周公之時代向往之極。所以,孔子經常夢見周公。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昌平(今山東曲阜東南)人。15歲時有誌於學,師從老子、萇弘、師襄。中年起,開始授徒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並積極入世,從事政治活動。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司空。50歲左右為司寇,僅3個月,因與魯君政見不合,棄官離魯,率弟子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晚年自衛返魯整理文獻,教授學生。

孔子主張“仁”,“仁”即“愛人”。為實行“仁”這一孔子最高道德標準,孔子重視周禮,把“禮”作為社會倫理規範和個人行為的準則。他盛讚西周製度。

孔子對周公是推崇備至。孔子認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範,周初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終身倡導周公的禮樂製度。而孔子對周公的尊崇與敬重,讓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經常夢到周公。後來人們就以“夢周公”來表示對先賢的緬懷之意,又可稱為“夢周”。如晉朝劉琨《重贈盧諶》詩:“中夜撫枕歎,想與數子遊。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現在大多用於形容做夢、睡覺等。

拋開孔子“夢周公”的原意,我們是否可以體會到: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需要有“夢周公”的精神,那就是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