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故事可以發現,寶應年間的象戲,已有將、車、馬、卒等名目,馬行日步,車直來直往,卒隻能進一步,而將可以滿場巡行,和現代象棋有不少相同之處。所以到現在日本還將寶應象棋當成中國象棋的別稱呢﹗
現代象棋約定型於北宋末年。北宋李清照《打馬圖經》所載的中國象棋棋盤,和現在的棋盤完全一樣。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所以在北宋之前,象棋曆經了由原始雛形到定型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河南滎陽是眾所周知的中國象棋之都。象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就在該市的廣武山上。“楚河漢界”這個名稱,據傳始於“楚漢相爭”。
公元前204年,劉邦和項羽兩軍在此對壘。公元前203年,劉邦憑著豐富的糧草作後盾,揮師出兵攻打楚國,項羽則因糧盡兵潰,迫於無奈提出“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的停戰議和要求。從此便有了“楚河”、“漢界”之說。至今在滎陽市廣武山上還保留了兩座遙遙相望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溝,也就是象棋盤上“楚河”、“漢界”。
後人為銘記這次戰爭,且象棋又是模仿戰爭而來,因此就在象棋棋盤上打上了“楚河”、“漢界”。
宋代以後,象棋已定型並在民間廣為流行。古往今來,還形成許多各式各樣的象棋文化。逢年過節,棋迷們喜歡撰寫棋聯,如清代左宗棠率兵西征時,有人借此寫了:“大帥用兵,士卒效命。車轔轔,馬蕭蕭,氣象巍巍。視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將入相。”這上聯把所有的棋子名都包含進去了。而棋詩中寫得最好的是明代王守仁的《哭象棋詩》,王守仁童年時,有一次和棋友在河岸對弈,因忘了吃飯,他的母親喚了數次都沒有覺察,王母氣得就把棋子扔入河中。王守仁當時惋惜不已,就吟出了一首巧嵌棋子名的妙詩:“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裏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棋譜則是弈棋高手們的實戰記錄,流傳至今最為有名的古棋譜為《橘中秘》、《梅花譜》、《竹香齋》等。這些棋譜不僅具有收藏價值,對於研究象棋的曆史淵源,和提升象棋棋藝水平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棋藝,不僅要繼承,而且要讓它發揚光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