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古代的書信用泥封(1 / 1)

古代紙張未發明前,古人使用竹片、木板、帛來做書寫的材料,故書信又稱為竹簡、尺牘、尺素等等。如《文選·陸機·文賦》載:“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明朝劉良注:“素,帛也。古人用以書也。”又《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jiān,細絹)帛者謂之為紙。”

那麼“封泥”與書信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古代的書信要用“封泥”呢?

據文獻記載與考古數據顯示,自戰國至魏晉時期,古人很早就使用簡牘作為書寫用品,因此後世又以“簡牘”作為典籍、書信的通稱。簡牘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的總稱。將竹子或木頭削劈成狹長的小片,再把表麵刮平磨滑,作為書寫文字用,窄薄的竹片、木條稱為竹簡或木簡,較寬厚的竹片、木板稱為竹牘或木牘。

在《說文解字》上載:“簡,牒也。”牒,指古代用以書寫的竹片或木片。又《詩經·小雅·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孔穎達正義:“古者無紙,有事書之於簡,謂之簡書。”簡,大多作為重要公文、書籍、律令等書寫用。《詩經》這句是說難道不想回家鄉?怕違背王命惹麻煩。這裏的“簡”是簡書,指軍中的法令、號令。

古人製作竹簡,要先用火烤炙去汁液,刮去青皮,以便於書寫及防蟲蛀,這個製作過程稱為“殺青”、“汗青”。如漢朝劉向《別錄》上載:“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幹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亦去其汁也。”所以,後人把書籍定稿或著作完成叫做“殺青”;另“汗青”也用來借指史冊。

此外《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中載:“簪筆持牘趨謁。”顏師古注:“牘,木簡也。”又《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張守節正義:“簪筆,謂以毛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為筆。言插筆備禮也。”又長一尺的木簡稱為“尺牘”,如《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李賢注:“《說文》雲:‘牘,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牘,大多用於書寫一般普通文書、私人信件、契約或賬簿等。

古代的公文、書信大都寫在簡牘上。信寫好後,古人會用一塊大小相似的木板,蓋在“牘”上有字的一麵,而這塊木板就稱為“檢”。檢類似今天的信封,在檢上書寫收件人姓名、地址,稱為“署”。如《說文》曰:“檢,書署也。”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牘與檢一起用繩子捆綁並打結,稱為“緘”。為了保密並防止私拆,檢上除刻有捆繩的深溝外,並鑿有一方孔,便於將繩子打結處塞在方孔內,上麵用泥封緊,泥上再加蓋印章以為憑信,稱為“封泥”。

漢朝天子用紫印泥封書信,故紫泥、紫泥封又代指詔書。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曰:“奉高皇帝璽綬。”李賢注引漢朝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封泥又稱為泥封,其使用自戰國至漢魏,到晉朝後紙張盛行,並逐漸取代簡牘,封泥也隨之退出了曆史舞台。由於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遺跡,記錄了當時的官製與行政設置,對於後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及地名,是非常寶貴的曆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