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首,即磕頭。頓就是以頭著地。如庾信《哀江南賦序》:“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漢書·東方朔傳》:“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我這裏展腳舒腰忙頓首,引的我口角頑涎溜。”明朝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三十五回:“是秋九月,惠公病篤,托孤於呂省、卻芮二人,使輔子圉:‘群公子不足慮,隻要謹防重耳。’呂、卻二人頓首受命。”
中國用書信作為往來溝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如《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信函);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後來漸漸的古人在寫信時,往往總會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寫上“某某頓首再拜”。
頓首是磕頭之義,那麼,寫信為什麼用頓首呢?
自古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古人尤其重視“禮”,因此製定了許多的禮儀規範。《周禮·春官·大祝》有“九拜”: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拜,在古代是行敬禮之意,九拜是按當時的跪拜動作和對象,做了嚴格的規範,也就是依不同的等級、社會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所使用的九種跪拜禮儀。所以前四種稱為“正拜”,即常用之拜禮,後五種則依附於四種正拜。不過流傳下來,比較常見使用的則為稽首和頓首。
稽首是一種俯首至地的最高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書經·舜典》:“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皋陶。”《周禮·春官·大祝》:“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所以,稽首是臣子對君王所行的隆重而恭敬的大禮,不僅施禮者要屈膝跪下,並且頭拜到地上後還要停留較長一段時間。
如《左傳·宣公二年》上載:“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臣子對國君所行之大禮。又《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載:“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這段曆史是:在秦晉交兵時,秦將孟明戰敗被俘,晉襄公聽信文嬴的話放他回國,雖然晉襄公是敵國的君王,孟明在謝罪時還是對他行稽首之大禮。因此,後來有些文人向皇帝上書時首尾就會用“稽首”二字以示恭敬。
頓首和稽首是有區別的。頓首是跪拜在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隻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周禮·春官·大祝》注:“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一般用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而這種頓首禮,莊重卻不過於謙卑,所以後人給君王以外的人寫信時,在首尾處就采用“頓首”二字以示禮貌。
在寫書信時,用頓首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王羲之寫給住在山陰的朋友張侯的信中寫道:“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丘遲《與陳伯之書》雲:“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柳宗元的《獻平淮夷雅表》說:“臣宗元誠恐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頓首表示一種禮節,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在古代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常識。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電話、電腦等交際工具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既方便又快捷。但是在給對方發短信、打電話時,千萬要注意禮節,不要求你去“頓首”,但一般的客氣話是不可少的,如“您好”、“謝謝”、“保重”、“再見”等。同時對長輩、領導;對平輩、同事;對晚輩在稱呼上也要注意。重要的是要以真誠、體諒、理解的心情和對方交流。如果人人都能夠以真誠、善良、忍讓的心去和人交往,對方必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意而互相體諒、尊重,其實這就是最大的“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