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七夕”中國情人節(2 / 2)

那麼,梳篦是怎麼發明的呢?

梳篦,是指梳子和篦子,也作“梳枇”。梳子齒疏,一般用來梳理頭發、胡子;篦子齒密,主要用來去除發垢。如漢朝劉熙《釋名·釋首飾》上載:“梳言其齒疏也,數者曰比(漢以前古籍稱梳為‘疏’,稱篦為‘比’)。”古代婦女也會將梳篦插於發上,既可梳理頭發,又有裝飾作用。

梳篦古人簡稱為“櫛(zhì)”,是古代八大發飾之一,由於是閨中之物,也被視為男女愛情的象征。如《說文解字》曰:“櫛,梳比(篦)之總名也。”梳篦大多為木、竹製,也有用金、銀、象牙、水晶、玳瑁、嵌玉鑲珠等珍貴材質製成的。

由於古人普遍蓄發,梳篦是每天梳理頭發的必備用品。在《詩經·周頌·良耜》上載:“其崇如墉,其比如櫛。”這是祭奠豐收的頌歌,大意是說,那堆積如山黍稷,一堆一堆密密排著,就像櫛一樣整齊。可見,早在周朝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梳篦的使用了。

談到梳篦的起源先後,應該是先有梳子,再有篦子。據傳,梳子是黃帝的妃子方雷氏無意中受到魚骨的啟發而創造的,讓她解決了宮廷婢女們梳理頭發的難題。另外,製篦業的祖師是陳七子。

相傳春秋時期,陳七子本來是官吏,因罪入獄。由於獄中生活條件太差,陳七子頭上長滿頭虱,奇癢無比。有一次,陳七子被獄卒用毛竹板痛打後,發現毛竹板竟裂成一條條的竹片。於是,陳七子順手就將竹片整理壓紮成束,並拿來清除頭上的塵垢和虱子,這就是最早的篦子起源。

古代女子除了容貌外,最注重的當屬頭發的修飾,古人把頭發又稱為“青絲”,取“情思”之諧音。所以頭發被用來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頭發的梳篦也成了男女間的定情信物。因此,古人送梳篦亦有互許終身,要與情人一輩子活到老,有白頭偕老之意。

梳篦養生自古即有,因為常梳頭可以刺激頭皮,能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據說慈禧太後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太監用特製的梳子為她長時間梳頭,這是她在花甲之年仍擁有滿頭秀發的原因。

故送梳篦有梳開心結,讓煩惱一掃而空,含有長壽、健康之意。如三國魏嵇康《養生論》:“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壽自高。”及南朝陶弘景《誥真》:“櫛頭理發,欲得過多,通流血氣散風濕也。”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贈送你的情人一把梳子吧,她(他)每天梳頭時就會想起你,這樣你們不僅能白頭偕老,而且能健康長壽。七月七日,中國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