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七月流火”時節並不熱(1 / 1)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首詩,它原名《詩》、《詩三百》,漢代以後成為經典,所以稱為《詩經》。《詩經》記載的是距今兩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社會生活,是難讀的古籍之一,就比如說“七月流火”這個詞,有人看到“七月”就想到炎熱的暑期,再看到“流火”就想到更熱了,熱得像火一樣。其實原文不能這樣理解的。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風·七月》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是古豳國的風俗歌謠。豳(bìn),古戎狄之地名,是周的祖先公劉由封地邰遷居於此,公劉死後,其子慶節繼位,在豳建都。這首詩是描述豳國國民全年的生活和勞動。

《詩經·豳風·七月》第一段前兩句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發,二之日栗烈。”這是說: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開始裁寒衣。冬月北風呼呼叫,臘月冷風刺骨肌。這是說七月天氣開始涼了。

為什麼七月天氣開始轉涼了呢?這裏有一個曆法問題。

詩中“七月”並非指公元紀年的炎炎夏日。古代在漢之前,各朝代使用的曆法不同,各朝代曆法的歲首(一般指一年的第一個月;也指一年的第一天,即一年的“首日”。)也不同。夏朝的夏曆是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商朝的殷曆是以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周朝的周曆則以十一月初一為歲首;而秦朝是采用顓頊曆,以十月初一為歲首;到了漢初,原是延用秦曆,後來漢武帝太初元年製定了太初曆,並改以正月初一為歲首,自此未有更動。

《豳風·七月》是西周作品,詩中的七月是指夏曆七月,若換算為公元紀年則相當於八九月份,正是由夏入秋的季節,天氣也逐漸轉涼。

“流火”在《毛傳》上記載:“火,大火也。流,下也。”其中“大火”是星名,故火是指“大火”星,流是指星宿西沉。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依據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來劃分天空中的恒星。每個方位各有七宿,共二十八宿。分別為東方蒼龍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宿;西方白虎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宿;南方朱雀七宿為井、鬼、柳、星、張、翼、軫宿;北方玄武七宿為鬥、牛、女、虛、危、室、壁宿。“宿”,是指星座、星群,每宿包括若幹顆星。

“大火”星是屬於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五宿——心宿。“心宿”包括三顆星,在《宋史·天文誌三》有記載:“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及《詩經·唐風·綢繆》上也載有:“三星在天。”鄭玄箋注:“三星,謂心星也。”所以心宿有三顆星,“大火”星在中間,故“大火”星又稱為“心宿二”。如《爾雅·釋天》:“大火謂之大辰。”郭璞注:“大火,心也,在中最明。”

大火是一顆恒星,依西洋星座劃分,它是屬於天蠍座,能發出紅色的亮光,也是天蠍座中最亮的一顆星。每年夏曆五月黃昏時,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六月時就逐漸向西下行,到了七月,繼續西沉,天氣也漸漸轉涼。故鄭箋雲:“大火者,寒暑之候也。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將言寒,先著火所在。”在《詩經·豳風·七月》上載:“七月流火”、“八月其獲”、“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在夏曆七月的夜晚,就可以看到“大火”星向西落下,天氣開始逐漸轉涼,到了八月農作物就該收割,九月就要準備冬天衣服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盛夏的公元紀年的七月,而有天氣日漸轉涼之意。後來,人們就把“流火”用來代指黃曆“七月”,指暑氣漸退而秋天將至之時。

我們在閱讀古文時,不可望文生義,一定要理解原文所表達的真實含義。為此,不妨也多學習些各個方麵的知識,終身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