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與“青史”看起來是毫不相幹的,“青竹”指四季常青的竹子,“青史”指史冊、史書,這二者之間有必然的聯係嗎?有,而且關係相當密切。
其實“青史”一詞是由竹簡的演變而來的,所以說“青史”和“青竹”關係密切。
“青簡”也就是“竹簡”,在《後漢書·吳祐傳》中記載:“(父)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這句話是說,吳祐十二歲時跟隨父親到任所生活。父親想烤竹簡刻經書。之後“青簡”就成了書籍的代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寫有《秘書省中憶舊山》詩,詩中寫道:“厭從薄宦校青簡,悔別故山思白雲”中的“青簡”就是書籍的意思。為什麼把青簡代指書籍呢?這是有曆史淵源的。
“青”是指竹簡,因為在沒有發明紙張之前是用竹簡當作書寫工具的,因為竹子是青色的,主要是寫曆史,所以稱作“青史”。在竹簡製作過程中,因為竹子表麵有一層竹青含水分,不易刻字保存,所以就將竹簡放到火上炙烤。經過火烤處理的竹簡刻字方便且防蟲蛀,又易保存,當時這種竹簡主要是記載曆史的,所以“青史”泛指史書。如江淹《詣建平王上書》說:“俱起丹冊,並圖青史。”又有岑參的《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寫道:“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此外,當時把火烤的程序叫做“殺青”,也叫“汗青”。所以“汗青”一詞和“竹簡”、“青史”都被後人引申比喻為史書。如文天祥的《過伶仃洋》裏有“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裏歎伶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簡”和“白絹”又統稱竹帛,許慎《說文解字·敘》解釋說:“著於竹帛為之書。”後來,也用來記載曆史,所以後世就以“青史”當作史書的代稱。
青史是指史冊,古人希望在史冊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以流傳千古,相應的就產生了帶有“青史”的成語,而且用的極為廣泛。如青史留名,《水滸傳》第七十一回:“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和“青史留名”意思相同的,帶有“青史”的成語,還有“青史名留”,如明朝佚名《桃園結義》四折:“我則待要西除東蕩,博一個青史名留。”此外還有“青史傳名”,如《三國演義》第九回:“(王)允見其意已決,便說之曰‘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再有成語“青史標名”,“標”是留下名字,如元朝佚名《昊天塔》一折:“俺不能夠青史標名,流芳萬古。”
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古人在用這些成語時,有時還比較活分,下舉兩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就有“青史”一詞,如第三十六回說:“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說道:“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
“殺青”、“汗青”還有一種意義,就是比喻著作的完成,如曾鞏《擬辭免修五朝國史狀》說:“虛食大臣,汗青無日,以負陛下任屬之義,此臣之所大懼也。”這是說史書非常多,沒有完成的日子,這樣就辜負了陛下的委任了。
我們常說“留名青史”,或者說“青史留名”是說在曆史書籍中,特別是史冊中留下姓名和事跡,這樣可以流傳千古。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為社會做一些好事,多做一些善事,在曆史的進步中貢獻力量,如果積累多了,曆史不會忘記我們,也能夠“青史留名”。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要盡心盡力,做到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