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我國曆史上固有的學術和文化。國學也是西周在王城及諸侯國都的學校。根據《禮記》、《大戴禮》和《周禮》記述,西周國學由前代學製發展而成,分小學和大學。教育內容是禮、樂、射、禦、書、數,合稱“六藝”。
小學以書、數為主。西周即有小學,其後各朝代繼續設立。名稱不一,官學如四門小學等。西周以前,學在官府,當時沒有私人辦學。春秋時,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曆史記載,孔子學生有三千人之多,賢者七十二人。戰國時期私學有了很大的發展。漢以後,私學成為中國學校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學如書館、私塾遍地開花。
魏晉南北朝時,私學有的要求學生兌資入學,有的酌收束脩,有的接收帝王的“資給”或“饋贈”。元代廟學多為民間捐資或集資興建、維持。曆代書院經費來源有的是政府撥給的,有的是私人籌措、捐獻的,有的則是通過“學田”自給自足。
早期私學的師資來源於平民學者。私學的宗師,有入仕做官兼領官職或短期為官者,但是,為師的資格不以入仕與否為先決條件。唐宋以後,隨著科舉製的強化和讀書人的增加,許多科舉落第者選擇教書謀生,這是私學特別是蒙學教育師資的主要來源。
近代小學始於清末。小學還有另外一種含義,那就是語言文字學。漢代稱文字學為小學,因兒童入學要先學文字。隋唐以後,範圍擴大,成為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清末稱為語言文字學。
大學以禮、樂、射、禦課程為主。西周大學有“東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學”等名稱。又有總名:天子所設的學校稱為“辟雍”,諸侯所設立的學校稱為“泮宮”。《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其中的“庠序”就是地方辦的學校。到後來大學和小學為京師官學的統稱,即國學。
西周開設在王城的學校為五學,《大戴禮·保傅》記載:五學是西周設在王城的大學,包括東、南、西、北四學和太學。清朝孫詒讓《周禮正義》:“周大學之名,見此經者唯成均。見於《禮記》者則又有辟雍、上庠、東序、瞽宗、與成均為五學,皆大學也。”又引鄭鍔說:“周五學,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為成均,水北為上庠,水東為東序,水西為瞽宗。”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西周已有太學之名,《大戴禮·保傅》:“帝入太學,乘師問道。”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設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西漢太學建立之始。東漢太學大為發展,順帝時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質帝時太學生三萬人。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製度也有變化,但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中國西周的“辟雍”,漢代以後的太學,以及晉代以後國子學等都屬於大學性質。近代大學始於清末,即公元1898年設立的京師大學堂。
國子學,曆史上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開始設置,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期,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北齊改為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明清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構,兼具國子學性質。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學部,國子監遂廢。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與太學名稱雖然不一樣,曆代製度也有所變化,但作為最高學府,唯當兩者並設時,國子學的教育對象乃屬於更高級統治者之子孫,但目的都是培養封建社會的官吏。
如今的學校和曆史上的學校性質完全不同,曆史上能夠上得起學的主要是統治階層子女,而今所有適齡兒童都能在學校接受教育;曆史上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學而優則仕”,今天培養目標是德智體全麵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