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埃裏克·科勒教授,首次提出了作業、作業賬戶、作業會計等概念。20世紀70年代初,喬治·斯托布斯教授在對這些概念開展了全麵係統的討論,作業成本法分析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從此開始在理論界受到關注,20世紀80年代後期,青年學者庫伯和卡普蘭教授提出了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這標誌著作業成本分析法開始在實業界受到關注。
ABC主要關注生產運作過程,它將生產運作過程中的資源按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或作業中心,再把作業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產品。其優點在於一方麵加強了運作管理,使員工關注具體活動及相應的成本,一方麵強化了基於活動的成本管理,使得企業管理者能夠看到成本的消耗和所從事工作之間的直接聯係。但不足之處在於,成本動因和企業的業務是變化的,隻有通過定期修訂各項數據,才能確保ABC數據和分析結果有效。
工具五 經濟增加值模型(EVA)
1991年,斯特恩·斯圖爾特公司提出了經濟增加值模型(Economic Value Added,簡稱EVA),這是一種新型的價值分析工具和業績評價指標,是基於剩餘收益思想發展起來的價值模型。其基本理念是:資本獲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補償投資者承擔的風險,股東必須賺取至少等於資本市場上類似風險投資回報的收益率。
EVA優於傳統財務業績評價指標體係的地方在於它考慮了權益資本成本,能夠更好反映公司價值和經營治理水平。能夠激發公司決策者與治理者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從而使公司價值在現在與將來有顯著地提高,其不足在於,衡量權益資本成本的準確性直接決定了EVA數據核算的準確性,而且股東個人偏好不同,以股東個人期望酬率為基礎的綜合資本成本也不盡準確,除此之外,從我國現有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會計準則要求等方麵的缺失,更加加大了準確獲取EVA的難度。
20世紀50年代之前,非財務角度的績效管理僅局限於績效評價範疇,由主管領導根據績效周期內員工的工作表現對其作出評價或打分,這種模式稱為表現性評價。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評價方法是20世紀30年代的行為等級評價理論和40年代的關鍵事件技術。
工具六 關鍵事件技術(CIT)
1954年福萊·諾格和伯恩斯共同創立了關鍵事件技術(Critical Incidents Technique,簡稱CIT),即由上級主管者紀錄員工平時工作中出現做得特別好或是特別不好的具體事件,在預定的時間,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後,利用積累的紀錄,由主管者與被測評者討論相關事件,並以此為基礎,為員工績效測評分數提供依據。
關鍵事件技術是以事實為依據,對每一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員工特別有效或多餘的行為、關鍵行為的後果進行詳細描述,其優點在於把考核焦點集中在可觀察的和可測量的職務行為上,一方麵,確保績效結果是員工在整個年度的工作表現而非考核時點上的工作表現,一方麵為解釋員工績效評價結果提供了一些確切的事實證據,而不足則在於需要花費管理者大量的時間去記錄和整理。
工具七 目標管理理論(MBO)
幾乎在同年,彼德·德魯克提出了目標管理理論(Management By Objective,簡稱MBO)。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一種管理方法。
目標管理作為一種管理哲學與技巧,允許組織和員工自行設定各自的目標與績效標準,具有很大激勵性,所以目標管理法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它的假設前提建立在員工願意接受有挑戰性目標的基礎之上,對員工惰性幾乎忽略不計,這種假設理論缺陷使目標管理在實施過程中的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