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的退路已被切斷。同時,普拉特將軍的部隊也從北麵進擊;更加上阿比西尼亞愛國者的武裝部隊,連同向嗬皇投誠的意大利土著部隊,把戈賈姆的敵軍1.2萬人逐至德布臘馬科斯。其中一半被俘,其餘逃往北部的岡達爾,後來也被從剛果橫越非洲2000英裏前來參戰的一支人民誌願部隊消滅了。5月5日,阿比西尼亞皇帝塞拉西在凱歌聲中,重返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功敗垂成
正當戰局發展順利的時候,被希特勒喻為政治家中蹩腳的軍人,軍人中蹩腳的政治家的溫斯頓·丘吉爾又來幹涉他的行動了,要求他把4個師的主力調往希臘戰場,結果兩頭兵力不足,既沒有挽救希臘戰場的危機,也沒有足夠的兵力追擊意大利軍隊,以搶在德軍登陸前就全殲在利比亞的意大利軍隊。結果隆美爾一來,英軍兵力不足,隻好撤退。1941年5月韋維爾趁隆美爾在托布魯克受挫和缺乏補給之機指揮英軍實施試探性的“短促”計劃後,開始組織製訂“戰斧”計劃:首先由第4印度師在第4裝甲旅協助下進攻哈勒法亞-塞盧-卡普措防區,並以第7裝甲師一部掩護沙漠翼測;再以第7裝甲師的2個裝甲旅大舉進攻托布魯克;最後以第7裝甲師會同托布魯克守軍將敵趕回托布魯克以西。英軍於6月14日從馬特魯陣地出發。6月15日,右翼開始進攻哈勒法亞山口外圍陣地,但損失嚴重,中路則攻克卡普措堡並擊退敵兩次反攻,左翼在哈菲德嶺攻擊受阻。隆美爾將第5輕裝甲師和第15裝甲師全部投入作戰。激戰至6月17日,英軍被迫撤退。雙方的傷亡均不到1000人,但英軍損失91輛坦克,德軍僅損失12輛坦克。
丘吉爾聽到“戰斧”失利的消息後,鬱鬱不樂地徘徊於幽穀之間達數小時之久。他獨自在想:“韋維爾已經是一個心力交瘁的人了。可以說,我們已把這匹馴良的馬騎得走不動了。五六個各不相同的地區的非常任務都壓到總司令一人身上(同時他的部隊還應丘吉爾的要求在5月開入伊拉克,推翻了親德的政府,在6月開往敘利亞,成功的占領了維希法國據守的陣地,可以說,沒有人能比他幹的更好了),而且各戰區的戰事時得時失,尤其嚴重的是失利的戰局,這種種情況所形成的壓力是軍人當中很少有人碰到過的。”在中東前線視察工作的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大臣說,“韋維爾一夜之間老了10年。”還有人這樣評論:“隆美爾已經把韋維爾新近贏得的桂冠,從他的頭上扯下來扔在沙漠中了。”經過反複考慮之後,為了推卸責任,丘吉爾決定換馬。他和內閣和軍界有關方麵商量之後,決定讓印度總司令奧金萊克擔任中東總司令,而讓韋維爾去擔任印度軍總司令。
印度總督
1941年7月,成為巴斯最高級勳位爵士的韋維爾調任印度英軍總司令。9月8日,韋維爾前往倫敦,指出印度軍事的極度虛弱,認為緬甸應劃歸印度英軍總司令管轄,但直到12月12日才獲準接管緬甸防務。
1942年1月4日,韋維爾出任西南太平洋地區美英荷澳司令部盟軍最高司令,統一指揮該區的陸海空軍。努力阻止日本南方軍寺內壽一所部沿馬來亞到新幾內亞一線的推進。2月25日,戰區樞紐新加坡要塞被日軍攻克,4個師8萬人的帝國軍隊被俘,盟軍司令部解散,韋維爾改任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強調緬甸對印度和中國防務的重要性,試圖引起倫敦更多的注意。他為了解放緬甸,1942年12月和43年3月發動了第一次若開戰役。但因沼澤和日軍的頑強抵抗而停滯,最終被日軍的反攻趕回。在此期間,他還指揮奧德·溫蓋特率遠程突擊部隊(欽迪隊)在緬甸對日軍展開遊擊戰。最終被提升為陸軍元帥。6月,他被提升為印度總督,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政治職位,但他卻能應付自如。他對1943年的孟加拉饑荒的反應適時而機敏,其殖民功績使的其繼任者路易蒙巴頓勳爵的得以應付自如。1947年2月退役回到英格蘭,1950年5月2日卒於倫敦。
評價
沉默寡言,待人忠誠而又性情溫和,韋維爾被認為是比丘吉爾和許多其他將軍要更好的將領。他被期望在資源不足的境況下取得更大的成功,故部分失利是情有可原的。他是一位文筆相當不錯的作家,寫出了一些著名的曆史書籍,包括《巴勒斯坦戰役》,還寫了與隆美爾在沙漠的戰鬥,文筆如詩一樣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