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臘包爾(1 / 2)

日軍飛機從臘包爾或者布幹維爾向瓜島襲擊時,新喬治亞島上的蒙達機場成為中轉站,日軍的俯衝轟炸機飛到蒙達機場後,很快就能加滿油。

日軍飛機轟炸完後,再在蒙達加油,然後返回基地,從瓜島“亨德森”機場起飛的美軍飛機卻無法轟炸臘包爾。

美軍飛機對蒙達機場進行了輪番轟炸,但日軍不斷修複,麥克阿瑟準備奪取新喬治業島的蒙達機場,以便攻占臘包爾,他給這個計劃取名為“腳指甲”。

盟軍在南太平洋地區反攻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摧毀日軍的俾斯麥群島防線,攻占俾斯麥群島的日軍基地臘包爾。

由於人力和物力的極大限製,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計劃在1943年隻對臘包爾形成包圍。

由南太平洋地區的部隊和西南太平洋地區部隊在兩條路線上同時進攻來完成這一重任。

1943年初,盟軍在南太平洋地區和西南太平洋地區部署了陸軍14個師,包括3個澳大利亞師、1個新西蘭師。還有兩個美國師正在朝這兩個地區增援,另外8個澳大科亞師正在進行緊張的訓練。這兩個地區的盟軍裝備了約2800架飛機。

參照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1943年3月底規定的作戰任務,南太平洋部隊的作戰任務是從所羅門群島向北進發,攻占布幹維爾島,在布幹維爾島建立機場,保障轟炸機在戰鬥機的護航下對臘包爾發動大規模的轟炸。

因此,南太平洋部隊必須拿下進攻路線的要地——中所羅門群島,使日軍無法以所羅門群島為屏障,從而使盟軍的轟炸機和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向前延伸,以早日實現下一階段的作戰任務。同時,這樣做能夠支援西南太平洋部隊,由兩側對臘包爾形成包圍之勢。

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哈爾西)與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的分界線在瓜島的西麵。在執行進攻中所羅門群島的第二階段任務時,南太平洋部隊將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範圍內戰鬥。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規定,攻打所羅門群島的作戰由西南太平洋司令麥克阿瑟統一指揮。

4月底,麥克阿瑟與哈爾西經過激烈的爭論,終於達成了一致,製定了作戰計劃,準備對臘包爾發動向心進攻。具體作戰計劃為:哈爾西的部隊從所羅門群島發起進攻,麥克阿瑟的部隊從新幾內亞東海岸向新不列顛的西南部發動進攻。

盟軍發動進攻的主要目標是新喬治亞島、伍德拉克島以及基裏維納島。在新喬治亞島、伍德拉克島和基裏維納島建立機場後,西南太平洋與南太平洋的部隊將一同進攻,向西進攻新不列顛島,再向東進攻布幹維爾,破壞臘包爾日軍的海上和空中運輸線,解除臘包爾日軍對日後西進菲律賓的盟軍的威脅。

新喬治亞群島在所羅門群島的中部,與瓜島相距110海裏,是南太平洋日軍的海空軍基地。新喬治亞群島一旦失守,新不列顛島和北所羅門群島的13軍就完全暴露了。

所羅門群島的重要島嶼新喬治亞島上的機場和科隆班加拉島上的機場,是日軍在所羅門群島的主要航空基地。瓜島海戰失敗後13軍不甘示弱,加緊在新喬治亞群島修築機場並且增調部隊,準備阻止美軍向俾斯麥群島推進,更好地鞏固日本在南太平洋地區的“絕對國防圈”。

新喬治亞群島的日軍有2個步兵團和1個海軍警備旅,兵力為1.1萬多人,主要分布在科隆班加拉島(4000人)和蒙達機場(4500人)。島上日軍裝備了150架飛機,17艘艦船。

為了使新喬治亞群島戰役獲得成功,美軍集結了4個步兵師和2個海軍陸戰師,兵力為3.3萬多人。悔軍部隊擁有46艘艦艇,530架飛機。

為了掩護登陸部隊的訓練,同時加強登陸時的空中和海上打擊能力,2月21日,美軍第43師占領了拉塞爾群島中的巴尼卡島和帕武武島,在島上建立了機場、雷達站和碼頭。

1943年1月至6月,盟軍多次出動飛機和艦艇轟炸日軍的蒙達機場和韋拉機場,還出動7艘潛艇在赤道附近巡邏,割斷日軍特魯克基地與新不列顛島和所羅門群島的海上交通線。盟軍還在北所羅門群島海域投設了大量水雷。

通過半年的艱苦訓練,美軍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1943年6月21日和22日,美軍出動兩個營先後在新喬治亞島東南端的謝基角一帶偷偷登陸,計劃從陸上繞到維魯港,向新喬治亞島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