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結果8例經改良陸氏交叉骨圓針膝關節融合術後,膝關節融合均獲得成功,無任何並發症。關節融合時間為12~14周,本組均在術後6~8月取除內固定物。
討論
近年來雖然人工關節和關節成形術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膝關節融合術仍為一種常用手術。對清除病灶,解除疼痛和恢複膝關節承重功能,膝關節融合術仍有獨特的優點。自1948年強調膝關節加壓融合術以來,其他膝關節融合術已逐步被淘汰。但是膝關節加壓融合術後針端外露護理較為困難,易造成外露針源性骨感染,現已陸續有人報道。
1960年陸氏報告采用兩枚斯氏鋼針行膝關節融合術,其優點:(1)能保持骨麵接觸,同時用石裔作外固定;位置穩定;(2)交叉鋼針置於骨內和皮下,不會引起外源骨感染;(3)方法簡便,不需特殊器械。但是單純雙枚斯氏鋼針固定膝關節,由於沒有加壓作用,其骨質融合時間較加壓融合方法長,使用的外固定石裔為人字石膏,給病人帶來諸多不便,為此法不足之處。
我院針對以上兩種方法在臨床中的優缺點作了相應改進,改進後的優點是(1)由於對進針方向進行了確定,避開了膝關節處重要的血管神經,增加了1手術安全性;(2)采用雙股鋼絲擰緊加壓,鋼絲與鋼針形成8字四邊形張力帶,從而使骨麵接觸更加充分均衡,同時起到骨麵加壓作用,使骨質融合時間明顯加快;(3)膝關節由於增加了鋼絲擰緊加壓方法後,固定效果更加穩定,所以我們放棄了陸氏交叉針膝關節融合術後采用石裔外固定方法,改用患肢長腿管型石裔外固定,患者多能接受;(4)交叉鋼針及增加的加壓鋼絲仍置於骨內皮下,不會增加感染;(5)在手術中使用加壓鋼絲並不增加手術難度,也不需特殊器械。我院采用改進手術方沬治療8例,隨訪1年半,治療均達優良。述者在此需特別指出,我院使用的骨圓針均由魯格氏棒加工作成,從而避免了鋼針與鋼絲的材料不統一性。從取棒時觀察。無一例發生電解反應。
虹膜斑痣綜合征1例
虹膜斑癒綜合痣在臨床上較罕見、留內隻有幾例報告。最近我院收治1例,現報告如下:
程XX,男26歲,農民,住院號103402,右眼虹視,視力下降5年餘。最近幾天右眼劇烈脹痛,視力障礙,於1998年4月入院家族中無類似患者。全身檢查未見異常。右眼無光感,左眼1.2。右眼輕度混合性充血,角膜霧狀混濁,上皮水腫,角膜大小與對側相等,角膜後有少量色素性沉著物,無房水閃光。周邊部虹膜呈米黃色,表麵扁平,陷凹消失,未見典型的虹膜結節。瞳孔圓型,大小6m,無移位,瞳孔綠色素層外翻,不整園形,約寬2~3mm,瞳孔對光反應消失。右眼視乳頭蒼白,凹陷。血管偏彝,呈攀緣狀。視網膜動脈略細,黃斑中心反射不清。右眼房角周邊虹膜前粘連,色素增多,看不見小梁結構。左眼房角正常。右眼眼壓0.40Pa左眼0.5Pa左眼未見異常。
先用縮瞳劑,噻嗎心安及降眼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眼壓在0.23Pa上下波動。於1998年4月23日行右眼小梁切除術。術後眼壓正常。濾枕形成良好。視力仍為0。
討論:虹膜斑痣綜合症的發症機理尚不清楚。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青光眼,並有角膜水腫和虹膜異色。瞳孔綠色素膜外翻,虹膜表麵陷凹消失。後期虹膜上可有細小黃色微隆起的結節,有蒂或無蒂。本綜合症多見於女性,也可發生於男性青年。
虹膜斑鹿綜合主要應與原發性虹膜萎縮,相鑒別。前者多並發虹膜異色及色素外翻,很少有完全性虹膜穿孔。而後者多並發完全性虹膜穿孔及瞳孔移位。
關於治療方麵早期可用縮瞳劑或腎上腺素滴眼,對虹膜前粘連廣泛,眼壓升高難以用藥物控製者,應及時施行手術治療。睫狀體電凝或分離術療效不佳。早期做較大的虹膜周邊切除術,有可能防止虹膜周邊全部粘連,從而保留虹膜切除房角的濾過功能,如果同時旅行外引流手術或小梁切除術,則療效可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