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代,導致人們接受“另一世界”的並非是本能欲望,亦非某種需要,而是在解釋自然現象時發生的錯誤,或者可以說是智力不濟吧。
《快樂的科學》
罪??是人類自我襲讀的典型。它被發明用來使科學、文化和每一種能提高人的地位和尊嚴的事物成為不可能。
哪裏缺乏意誌,哪裏就急不可待地需要信仰。意誌作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標誌,這就是說,一個人越是不知道如何下命令,他就越是急不可待地渴望一個下命令的人,一個嚴令的人。
《信徒與信仰需要》
我隻能信仰一個知道如何跳舞的上帝。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基督教的創始人以為,沒有什麼比罪惡更令人痛苦了。其實他錯了,錯就錯在他感到自己無罪,壓根兒就沒有犯罪的經曆!於是,他內心充滿著一種古怪的、臆造的憐憫:憐《反基督》
《快樂的科學》
人類甸甸於作為福音的起源、意義、道理之對立者麵前。在教會的概念中,它宣稱為神聖的東西,正是“帶來福音者”在他足下和背後所感覺到的東西——一個人將無法找到一個更大諷刺世界曆史的例子??
《反基督》
隻要有牆的地方,我要在所有的牆上,寫上我對基督教的控訴——我擁有甚至可以使瞎子都看到的文字??
我說基督教是一個大災禍,一個最大的內在墮落,一個最大的仇恨本能。對它而言,沒有一種手段是更毒害的、更隱秘的、更卑下的,更微妙的——所以,我稱它是人類一個永久的瑕疵。
對一切價值的重新評估,是從這個災難的凶日開始——也就是基督教的第一天之後。為什麼它不在末日以後呢?為什麼不在今天以後呢???
《反基督》
宗教創始人的真正發明,一方麵是找到了一種特定的生活模式及道德習俗,並使之成為準則,消除人的厭世情緒;另一方麵是闡釋這種生活模式,於是,這生活散發出最高的價值光輝,成為人們為之奮鬥、有時甚至獻出生命的至善之物。
然而,基督教徒事後追認基督的正確,進而將其錯誤神聖化,變成“真理”。
憫犯罪的痛苦。其實,他的子民——罪惡的“創造者”——也很少感到這是一種巨痛!
這兩個方麵的發明。實際上以後一種更為重要,因為某種生活模式通常已經存在,人們隻是不知道它與其他生活方式相比,其價值何在罷了;宗教創始人的重要性及其首創精神就表現在他發現並選擇了這種生活模式,並首先認識到它的功用,知道如何闡釋這功用。比如,耶穌(或者是保羅)發現了一種小民百姓的生活,那是在古羅馬占領的地區,即在意大利版圖以外的占領區。此乃一種簡樸、崇尚道德而壓抑的生活,耶穌對它做了診釋,賦予它至高無上的意義與價值,由此也賦予它蔑視其他生活方式的勇氣,賦予它摩拉維亞教徒那寧靜中的狂熱,內心隱秘的自信,這自信日漸增強,終於準備“征服世界”了(指征服羅馬以及羅馬帝國的上層階級)。
釋逸牟尼同樣也發現了一類人,這類人散布在該民族的各個階層,其社會地位不同,怠惰而善良(更無惡意,絕不冒犯他人),其生活是節製的,幾乎沒有什麼需求——這也是怠惰使然。釋迎牟尼懂得,他必定能使他們接受這一信仰:承諾免除人世的艱辛(即勞動的艱辛,行動的艱辛)。這個“懂得”便是他的天才。
宗教創始人還必須從心理學上懂得某些普通人,他們尚未認清同是一個歸屬,正是他才把這些人捏合在一起。因此,宗教的創立總是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
基督教曾經騙取我們古代的文化收獲。
《反基督》
《快樂的科學》
最終,我們也用這樣的懷疑態度看待宗教的一切現狀和事務,比如罪惡、懺悔、感恩、聖靈化等等,有如“鑽牛角尖”,這樣,我們在閱讀基督教書籍時也產生同樣的優越感和洞察力,我們也完全懂得宗教情感究竟是什麼東西了!是好好認識和描述這情感的時候了,因為奉行古老信條的虔誠者正在滅絕,讓他們拯救他們的投影形象和模型吧,至少為知識界!
《快樂的科學》
猶太人是世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民族,因為他們對解決存在或不存在的問題,懷有極其強烈的信念,為此,他們不惜任何代價,他們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把整個自然、整個自然性、整個實在、整個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進行根本的竄改。他們否認自己與所有那些條件,即一個民族能夠優先生存,被允許生存的條件相對立;他們把自已造就成自然條件的對立麵,——他們以不可逆轉的方式把宗教、宗教崇拜、道德、曆史、心理學一個接一個地顛倒過來,落入同他們的自然價值相矛盾之中。
&;lt;反基督》
與之對立的便是失去攻擊性、已經疲乏的虛無主義,其最有名的形式便是佛教了。它是一種被動的虛無主義、一種懦弱的象征。其精神力已消耗殆盡,對於未來的目標已與現存的價值觀念脫節,失去其繼續存在的價值了。——其綜合性的價值目標早已解體,個體的價值觀念亦相互交戰而瀕臨崩潰的邊緣。——宗教現今隻能粉飾活力,治愈人們心靈上把原因與結果弄錯的謬誤——以所有的宗教以及道德來說,一般都采取如下的根本方式。
“你們必須做某些事情,絕對不能做某些事情??隻要如此,你們就會變成幸福的人。否則的話??”反正,所有的道德以及宗教,都采取如此的命令方式——我一向稱此為違反理性的大罪,以及絕對性的不合理。
如果由我來說的話,情形將剛好相反——我將基於一切價值的轉變方式如此地說:“教養良好的人,也就是‘幸福者’,根本不會做某種行為;而對於其他的行為,將基於本能而避開,並且將把生理學方麵所表現的秩序,帶人他跟事物的關係中。”換一種表現方式來說——“一個人的道德也就是他幸福的結果。”
教會與道德如此地說:“某一個種族、某一個民族,由於沒有道德以及生活奢靡,勢將被消滅殆盡。”已經恢複的理性會如此地說:“當六個民族將滅亡時,生理方麵將顯著地退化。結果呢?沒有道德的行為,以及奢靡的生活方式,將陸續地出現。”
譬如說,有一個蒼白,渾身又病愜愜的青年,他的朋友一定會如此地說:“正因為催患了某種疾病才會如此??”我則會如此地說:“他所以會催患疾病,以及他無法抵抗疾病,乃是生活貧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