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村元博士和司馬遼太郎皆對“空”作錯誤的解釋,所以看不見此釋迦佛教的根本,否定靈魂存在的釋迦佛教便成為空殼,喪失存在意義。
切斷釋迦這個因緣,則應當如何思考才好?依苦集滅道“四諦法”來切斷苦因苦源;四諦法的“道”即“八正道”,依八正道之實踐,乃得以切斷苦因苦源;因緣、四諦、八正道為釋迦佛教根本教義,因此這些都與輪回轉生有密切關係。
人類依輪回轉生以累積經驗,如此使經驗成為具體,而轉生下一個世代,在此反複進行過程當中,因為生命力曆經人類所累積之經驗而形成的就是靈體。
“空”之廣義乃神秘實相世界,然而就人類各自而言,那就是靈體,此靈體與肉體有表裏一致的關係,因此靈體是肉體死後,仍然持續存在的,所謂“空無實體”的解釋全然錯誤,真理世界的空並非通向無的空,而是通向實相的“空”。
以中村元博士為首,現代人皆否定靈魂之存在,在輪回轉生根據下成立的佛教諸經典,可改以現代科學觀點來解釋,而靈魂之存在,首先成為被攻擊的對象,那是因為說靈魂,道靈魂,卻非眼睛所能見得到,因此“空”的概念,便輕易地與“無”聯結,整個佛教思想也為之傾斜。
盡管眼不能見、手無法觸摸,仍能確認其存在者不一而足,電流、磁性都是人類長期以來就能確認存在的,電視若非通過電流,隻不過是個箱子,因為有電它才能傳送映像與聲音;人類世界亦然如此,若非通過靈氣,人也隻不過是個物體,通過靈氣方才通過血液,也才產生“心”的作用;“心”也是無形物,是靈體與肉體的中間存在,並非單獨存在的,意、識、心三者綜合,方得以稱之為“心”,意是加入的作用,識是判斷者,心則為其器具。此“心”也不是目所能見,手所能捉,但是“心”的存在卻非任何人所能否定。
靈體也是無形、無容、無姿的,但是自過去世以來,它一直作為經驗的累積體而存在,三次元的感覺並非五官所能認識,科學也無法證明其存在,但是著名宇宙物理學者霍金博士教說宇宙由十一次元所構成,數億光年的對方星球,欲於瞬間前往亦屬可能,如果十一次元世界實際存在,則三次元世界的感覺所無法掌握的靈體,或許那天真能證明其存在也說不定。
若要說明靈體,古人用海綿吸水來說明,想必就容易明白,許多過去世的經驗已經習以為常;現代式說明的話,則是以半導體內存來思考較佳,前世一代接一代的經驗井然並列,若想知道多少代以前,那一段歲月的自己,瞬間就能使當時的自己與周遭景致如實再現,既像錄放機能倒帶,又像DVD可於瞬間搜尋,靈體的記憶正確無比,不像人類頭腦那樣容易遺忘。
說內存也覺得莫名其妙,那麼就想象一下榻榻米好了,榻榻米側麵有幾條編目,把每一條都想成多少代以前被刻進去的自己的一生,如果是元祿時代出生,並指定元祿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為討伐赤穗浪士的日子,那麼便知道當時的自己是誰?身在何處?正在做什麼?靈體就是極精巧的錄畫再生裝置。
人類是經曆數百回、數千回乃至數萬回反複輪回轉生而來的,相較於使感覺轉為淡薄的漫長時期,今生顯然命如泡沫般易逝,如果人類的存在僅限今生一代,死後一無殘留的話,任誰都會有陷入剎那、虛無以及自暴自棄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人人都有所謂靈體的生命永久性,今生所為結果將反複越過以至來世,那麼對於人生的思考方式想必就會有所改變吧!
佛教不是虛無的、剎那的。“諸行無常”之說用做代表佛教思想,這個說法不是為說明“人生虛幻”、“死則一切不留存”,而是用來說明諸行無常,世界之中還有恒常不變的世界,若能理解“色”與“空”的關係,想必便能理解諸行無常不過是在說明“色”的世界,可是日本佛教學者們隨著“諸行無常”這個說法,把“空”誤解為“無實體”、通於“無”的意思。
弘法大師空海在《秘藏寶鑰》開頭如此歎道:
生生之始,暗(淡);
死死之終,(幽)冥。
此歎蓋對不知輪回轉生之理者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