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師空海為說明“色”與“空”的關係,在《秘藏寶鑰》、《十住心論》中,繼“水波不離”後,接著敘述“金莊不異”。“金”即黃金,“莊”則是指用黃金所製作之裝飾品;黃金是“空”,裝飾品則是“色”之譬喻,嵌入“色即是空”當中,則“裝飾品”即是“黃金”,“黃金”即是“裝飾品”。
世上《般若心經》解說書,泰半將“空”翻譯為“無實體”,如果那是真實的話,那麼空海這個譬喻便無法成立;但是有“黃金”的實體,所以才有“裝飾品”的現象,因為這樣才有其作用。如同“海”的實體上才有“波”的現象,如此一來,認為“空”有實體的現象、有作用的色,以及有“五蘊”豈非自然之事!
將此具體嵌入人類,所謂人類是指肉體與靈魂合一的活動形態,肉體與靈感表裏一體,乃是人類真正的形態,所謂“靈體”實體現象的作用就是人類,此事我在前書(《空海的另一番景致》,2003年,阿部出版)中,有如下譬喻說明:
(此)純金製造的項鏈,名為“項鏈姑娘”,出現一位和尚開示道:“您是如此輝煌,可是死後一切不會留下!人生是空虛的。”終於項鏈姑娘死了,她被教示死後什麼也不會留下,可是項鏈姑娘卻覺得自己被熔化成為金塊,當時她才感覺到和尚的話簡直胡說八道,隻因一死變成金塊,這才是自己本來的樣子(靈體),也才悟出項鏈不過是它在人世間的假(暫時)樣子。許久之後,金塊再度被熔化,倒入模型之中,加工製成手環,這次是作為手環姑娘轉生於人世間,成為金塊之前,它曾經也是項鏈姑娘,因此它總算理解這就是“轉生”;不論項鏈或是手環,都是假(暫)的樣子,本體則是金塊,其中才可能發現永遠的自己。(《空海的另一番景致》,阿部出版,第139頁)
色空本無二,
理事原來同;
無礙融三種,
金水喻其宗。
所謂“金水喻”是依照築摩書房出版弘法大師空海全集之譯者,大東文化大學教授鬆本照敬氏之注釋:
金獅子喻與水波喻,前者是以金為法界之本體,以獅子作為法界作用之譬喻,表示華嚴法界緣起之原理(淨源《金獅子章雲間類解》);後者是以真理世界為海,現象世界為波之譬喻,表示事理無礙。(杜順:《法界觀門》)
洵然此為正確之注釋,淨源與杜順兩位僧人畢竟是中國人吧!能將《般若心經》之“空”與“色”如此正確詮釋的人還是有,這是極有信心的例外;然而日本佛教學界為何會走向以“空為無實體”之類的錯誤方向?
(注:杜順為中國華嚴宗初祖;淨源則是宋代華嚴學者。)
“金莊不異”之譬喻,指示輪回轉生之理。從項鏈姑娘與手環姑娘的譬喻,可以知道“黃金”與“裝飾品”的關係,而在人類那就是生死變異的存在,旨在教示永遠持續的生命本體即各自的靈體;但是以“無實體”來定義“空”的佛教學者們,所犯的錯誤就是連轉生也否定掉了,司馬遼太郎甚至到處宣傳否定靈魂存在的觀念。他說:
各位或許認為佛教有無靈魂?沒有!佛教否定靈魂,它是不承認(靈魂)的宗教……請想想所謂的零,死後若有靈魂,那麼便成為“有”
而不是“空”了。(司馬遼太郎談日本Ⅱ)(朝日新聞社)
釋迦是唯物論者、靈魂否定者,死後歸零,它是幹的。《關於人類》(中公文庫)
佛教界泰鬥元博士明言“空乃無實體”,無神論者司馬遼太郎好像立了大功一樣,否定靈魂的存在,或許這隻是順理成章也說不定,但是若思考“水波不離”、“金莊不異”的譬喻,靈魂才是實體,而作為人類的樣子隻是假(暫)的,我認為這是可以理解的。
釋迦觀“生老病死”四苦而悟出“因緣”;以知道因緣而得出解決“苦”的結論,苦源即因緣,由於因緣而產生苦,如此可見因緣之根本與苦源之因相同;苦之根源原本唯一,隻要能探究出來,問題自然得以解決。
此“因”為何?一切由於“無明”,亦即愚癡所生,說來此愚癡才是因緣之“因”、苦源之“苦”,以“無明”這個名相彰顯於因緣的開端,建立緣起法的體係,從此“無明”以迄“老死”之十二因緣,就是釋迦佛教的根本思想。說“三世兩重”是指時間上橫亙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也就是以輪回轉生作為大前提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