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從政之道(2)(1 / 2)

付國良笑,說:“就知道你會這樣說。”

楊誌遠說:“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個手握一定權力的領導幹部,如果在家不孝,何以指望其在關鍵時刻會對國盡忠,同樣,如果其連家都管理不好,又何以指望其能治國。蘇建之所以肆無忌憚,依仗的無非就是蘇劍新的權力,以為有權就可以擺平一切,權力不是用來欺壓百姓的,權力是用來為百姓服務的,既然權力用不對地方,那我們就該取消這個權力。”

付國良歎氣,說:“蘇劍新栽倒在這件事上,有些可惜了。”

楊誌遠說:“這有什麼好可惜了,該棄就棄,有能力的人不隻蘇劍新一個,省廳沒有合適的,就到市局調,本省之大,何愁無人。”

付國良笑,說:“要不你舉薦舉薦。”

楊誌遠笑,說:“你自己去發掘,別官僚主義,多下去走走。”

付國良笑,說:“要不向省委建議將吳彪調上來?”

楊誌遠斷然拒絕,說:“老兄你可不能釜底抽薪,我堅決不同意,別盯著會通,上別的地市去打主意。”

付國良說:“都說你楊誌遠隻要發現人才,挖別人的牆角從不手軟,到你這,就不成了,成釜底抽薪了。”

楊誌遠嘻嘻直笑。

一周後,M省委做出決定:免去蘇劍新同誌的省公安廳副廳長的職務。

本省人雖然不知道蘇劍新因為何事被免,但本省人還是從省委的免職公示中看出一些端倪,因為蘇劍新剛剛五十,而省委在宣布蘇劍新免職的同時,並沒有‘另有任命’這四個字。也就是說省委免除蘇劍新的職務,但並沒有準備另行安排,本省人據此認定蘇劍新栽了。

省委同時根據工作需要調林原市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洪然接任省公安廳副廳長。

這次省委常委會,楊誌遠沒有參加,看到結果,直搖頭,心說這個付兄,怎麼就知道盯著自己身邊的人不放。楊誌遠現在已經明白上黨校的好處了,那就是遇上付國良這種關鍵時刻可以有人可用,信手拈來。在中國現有的政治體製下,一個人的能力最大,沒有誌同道合的同誌鼎力相幫,也隻會是舉步艱難。

這天是小課。今天沒有教員上課。

田厚雲說這段時間同學們的學習比較累,今天咱們就自由談,勞逸結合,輕鬆輕鬆。

學員們都笑,說好。都知道田厚雲這個話題比較籠統,不可能任由大家海闊天空,肯定會有選題,然後大家圍繞這個選題暢所欲言。大家都看著田厚雲沒有說話。

田厚雲轉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從政路上最大的感悟是什麼?

這個選題頓時讓大家興致盎然,這一期一支部的33名學員,工作領域廣,學曆層次高,領導工作經驗都比較豐富。每個人從政路上的心路曆程,思想感悟,對他人來說,都是一次心靈之旅,一支部的學員都會從各自的經曆中受到某種啟迪。

田厚雲說大家可以結合這段時間的學習,圍繞這個話題,暢談各自的成長經曆和工作實踐,介紹各自的從政體會和人生感悟。供其他學員學習,其他學員也不得吝嗇,得據此對每個人的發言進行了點評,寫出心得,供大家參考。

田厚雲說:“誰先來?”

學員們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望向了楊誌遠。

每個人的從政經曆各不相同,成功路上的真知與灼見,真經與實招對大家都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肯定是受益匪淺。同學們對的誰從政經曆最感興趣?自然是楊誌遠,不隻是同學,連田厚雲和袁學禮都是饒有興致,38歲的省委常委,擱誰,誰都會一窺究竟。

田厚雲笑,說:“看來還是老規矩,由楊學員先來。”

現在一支部的小課,規矩自成,課上提問,誰第一個回答,楊誌遠,不管楊誌遠願不願意,教員有什麼問題,第一個點到的就是楊誌遠的名,楊學員說說楊學員談談楊學員怎麼看?楊誌遠已經成了一支部的靈魂人物,不可缺失。楊誌遠一看田厚雲點到了自己,也不推辭,說:“既然如此,那好,我就說說我的從政感悟。”

楊誌遠說我大學畢業回新營楊家坳創業,學員們多有知曉,但究其原因,大家也許就不知了,我高二那年,父親早逝,孤兒寡母,隻差一點就休學,是楊家坳的鄉親們傾其所有,才使我楊誌遠得以完成學業,我們家族的老人為了勸說我繼續學習,在大雪之中懷揣著烤紅薯走了幾天幾夜來到了學校,也正是從那天開始,我知道了什麼是恩情,也明白了什麼是集體。一個人隻有依靠集體,才可以經風曆雨;我離開楊家坳,從政,在省政府一處,我跟周至誠省長處理一起群眾暴力抗法事情,林原的底層民眾為了生存與城管對打,群眾暴力抗法按說有錯,但省長卻認為相對於政府,底層民眾是弱者,群眾即便有錯,也是錯在政府,是政府不懂得溫情執法,關心不夠,該反思不是群眾而是政府。我從此次事件中,明白同情弱者,是為德,而作為執政者,必須有一顆悲憫之心,此為官德;那一年,我還經曆了一件事,林原高架橋坍塌,高架橋坍塌事件因為馬少強被繩之以法,轟動一時,我要說的不是這個,我至今難以忘懷的是頭七之時,群眾自發地前往事發現場吊念的情景,人山人海,菊花遍地,在那一天,我知道了什麼是敬畏,敬畏生命,生命的尊嚴不容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