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同舟共濟(3)(2 / 2)

副部長看了楊誌遠一眼,覺得這個市長有些意思,看來還真如幹部群眾所言,這是一個極具責任心的市長,副部長不是第一次親臨這種救災現場,其他地市的領導遇上這樣的事情,都是想方設法想把自己摘幹淨,楊誌遠倒好,竟然主動擔責,如此看來,會通發生這麼大的險情,沒有出現重大的人員傷亡,這個市長的責任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決堤的堤段,副部長已經去看過了,他是老水利工作者,一到決堤的現場就知道,這段河堤出現潰堤是遲早的事情,不為意外,實則必然,因為這段近二公裏長的河堤是建在舊河床上,當年的河堤修建者擋河建堤,違背自然規律,迫使河水改道,所以荷塘這個鄉鎮的土地才會肥沃。隨著河床的抬高,河堤也跟著漸次抬高,此段河堤基礎薄弱的問題也就埋到了地下,不再為人關注,小風小浪也就罷了,遇上這種百年難遇的大災,河堤就隻能勉為其難,支撐不住了。管湧群現,河堤崩堤,其實並不是因為河水的衝洗,而是因為河堤的基礎出現了鬆動,從發現管湧到決堤,河堤還能支撐五個半小時之久,困難之大,不難想象,算得上是奇跡。這個市長,作為現場的總指揮,心力憔悴,決堤之時倒在河堤之上,也是最正常不過,不是其舍死保堤,累倒在地,就是河堤提早決堤,垸內群眾死傷無數。會通市能有這樣一個敢於擔責,有責任心的市長,是會通人民的福氣,也是今天這數萬受災群眾的福氣。

副部長說:“楊市長不必過於自責,此屬天災,不為人禍,責不在你。荷塘堤決堤沒有出現重大的人員傷亡,應屬奇跡,屬不幸中的萬幸,據我所知,楊市長首當其功。”

楊誌遠搖頭,說:“我算什麼,在災難出現之時,一個人的力量何其的渺小,如果沒有廣大武警官兵和民兵預備役官兵的誓死拚搏,眾誌成城,荷塘災區現在是什麼樣子,真是不敢想象。”

副部長從心裏認可,這個楊誌遠不居功不自傲,能決敢斷,敢擔當,是個帥才。

楊誌遠和付國良走到二樓的陽台之上,此時雨已小了很多,中雨已成霏霏細雨,楊誌遠看著山腳下的汪洋澤國沉默不語。

付國良看楊誌遠胡子拉碴,一臉的悲愴,他關切的問:“誌遠,你沒事吧。”

楊誌遠搖搖頭,說:“我沒事,我隻是覺得有愧,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愧對這一方水土的父老鄉親。”

絲絲細雨打在楊誌遠的臉上,楊誌遠在付國良的麵前沒有一絲的掩飾,愴然淚下。

楊誌遠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悲愴過了,上一次是什麼時候?該是楊石叔去世的時候吧。上一次是因為悲痛,這一次是因為自責。從決堤的那一刻起,楊誌遠的心裏就被這種石頭般沉重的自責感壓著。之所以在安茗麵前他沒有表露,是因為他不想讓安茗為自己擔心,在羅亮麵前沒有表露,一則因為大庭廣眾之下,不能失態,二來是因為兩人之間,還不到如此可以無所顧忌的地步。此時二樓的這一角,就他和付國良,再無他人,他和付國良關係融洽,付國良雖說是省領導,其實更像是兄長,可以信賴,也可以宣泄,此時麵對付國良,楊誌遠心裏壓抑已久的情感再也無法掩飾,無所顧忌地洶湧而出。

付國良默默地站在楊誌遠的身邊,什麼都沒說,任由楊誌遠淚流滿麵。

直到楊誌遠摸了一把臉上的雨水和淚水。付國良這才從口袋裏摸出一包煙,遞給楊誌遠一支:“來一支?抽一口?”

楊誌遠記得付國良和自己一樣,是不抽煙的,什麼時候,付國良也開始抽煙了?

付國良說:“自從兼管了生產安全這一攤子,總感到責任重大,如履薄冰,慢慢地,也就抽上了,這人啊,有時候,總得找個事情減減壓不是。喝酒,你不在,少了許多的意思,一個人的時候,抽支煙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