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務虛務實(8)(1 / 2)

孟路軍說:“現在可不是爬不爬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縣城與大龍之間,有近20公裏全是山路,黑燈瞎火,救護車怎麼過去,即便是我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爬過去了,估計也會是明天拂曉的事情,照黃青海的描述,隻怕孕婦撐不到那個時候。”

楊誌遠點頭,下令:“通知縣人民醫院的醫生、麻醉師、護士,立馬準備手術所需的器械和血漿、藥物,隨時待命。”

立馬有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把楊誌遠的第一道指令傳達了下去。楊誌遠站在社港的地圖前望著縣城到大龍鄉那20公裏的山路出神,除了公裏就沒有別的辦法了,楊誌遠突然眼前一亮:臨社窄軌。

楊誌遠讓張穆雨立即接通沈信愈的電話,楊誌遠問沈信愈臨社窄軌沿線的情況怎麼樣?可不可以通車?沈信愈說張溪嶺風雪交加,下雪量為社港之最--。楊誌遠打斷了沈信愈的話,說我們不管什麼張溪嶺,我就想知道縣城到楓樹灣之間小火車可不可以通行。沈信愈說社港到楓樹灣20公裏的窄軌同樣依山而建,因為小火車昨晚就已經停運,雪已沒膝,需要清除鐵軌上的積雪,破除岔道上的冰凍才勉強可以通行。

“那就是可以通行咯。”楊誌遠不置可否,隨即命令沈信愈立即讓除雪車和負責清路的員工上崗,無論如何得在社港和楓樹灣之間打通一條生命通道出來。另外讓一輛蒸汽小火車拉幾節豪華車廂於社港車站候命。

楊誌遠隨即發布了二道指令:民兵預備役一營的官兵帶上鏟雪的工具在半小時內到達社港小火車站候命;醫生等人現在就趕往火車站,把所有的器械搬上火車,隨時準備於車上剖腹接生。

孟路軍對楊誌遠的用意心領神會,縣城到大龍鄉30多公裏,而縣城到楓樹灣的鐵路走的是一條相對來說比較直的線,距離縮短了不說,而且窄軌清雪相對比那20公裏的山路要容易許多,除雪車加上一個營的兵力,便於協同作戰。而且天寒地凍,首節豪華車廂可以當手術室,其餘的車廂則可以讓換班的民兵隨時休息,補充能量,優勢無疑明顯。

楊誌遠把這邊安排妥當,隨即告訴黃青海,讓黃青海立即將孕婦送到楓樹灣岔道口,大龍鄉往西到楓樹灣有十公裏,地勢平坦,估計大貨車可以通行,實在不行用牛車馬車,肩扛人抬都得把孕婦送到楓樹灣,具體困難自行解決。以目前的形勢估計,黃青海一行肯定會比小火車先到。

楊誌遠半個小時後出現在了社港火車站,隆冬的夜,已是黑漆漆的一片,民兵們正在有序地上車,楊誌遠上車一看,醫生都已到齊,縣人民醫院不但派出了婦產科的二位主任醫師,還派出了一位兒科主任醫師,楊誌遠和大家一一握手,說辛苦大家了。輪到與兒科主任醫師握手,楊誌遠很重地一握,兒科醫生覺得麵前的楊書記有些麵善,應該在哪見過。楊誌遠微微一笑,說醫生,不記得啦,五一的時候,我家小孩高燒引起突發性抽搐,還是你接的診呢。醫生拍拍頭,想起來了,當時自己語氣嚴厲,予以批評,這個楊書記在自己麵前態度誠懇,沒有任何縣委書記的架子,還真是沒想到,他就是本縣的縣委書記。

小火車隻往前行走了二三公裏,就停了下來,因為除雪車就是前麵,緩慢前移,車頭的雪堆起來有一人多高。楊誌遠指揮,一連先上,與鏟雪車協調作業,半小時後休息,換上二連,再三連,如此輪換,直到到達楓樹灣。

一連跑步上前,在火車燈的照耀下,窄軌周邊一時揚起層層雪浪。

二十公裏的窄軌,小火車整整走了三個半小時才到達楓樹灣。黃青海他們已經等在了離窄軌不遠的一戶農戶家裏,一看小火車到了,趕忙抬著孕婦迎了上來。

擔架上的孕婦臉色慘白,隻有進氣沒有出氣,情況萬分危急,兩位婦產科主任醫師一看,說羊水以破,得趕緊手術,不然就真來不及了。孕婦的丈夫一看就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按說年紀應該與楊誌遠相差無幾,但看上去卻比楊誌遠蒼老了上十歲,這幾個小時簡直就是度日如年,此時一聽醫生的話,更是心驚肉跳,腳一軟,跪倒在地上,嚎啕大哭,說醫生,求求你們,一定要救活她。

醫生們說救死扶傷是我們做醫生的職責,你起來。那漢子跪在地上沒動。楊誌遠對醫生說你們趕快去救治吧,這裏我都處理。楊誌遠看了跪在地上的漢子一眼,其頭上和身上滿是雪水,不知是冷還是急,渾身哆哆嗦嗦的。楊誌遠讓張穆雨趕快去找列車員要一套幹淨的衣服過來。漢子的哭聲有些揪心,但楊誌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去年的這個時候當自己知道楊石叔去世的消息之時,自己不也是這般的無助和彷徨麼,哭隻是一種情緒的宣泄,並不表示人就一定不堅強。他走到漢子的身邊,蹲了下來,拍了拍漢子的肩膀,說兄弟,別哭,這會影響醫生手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