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就發財的那些人,“膽大”較之於“心細”要多得多。因為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商業意識,各項法律法規也不完善。所以,市場機會多如牛毛,隻要敢去撈,大多都能發一筆財。而現在呢。如果你不仔細分析市場,隻是沒頭沒腦地亂闖,那失敗是注定的。
日本的“生意之神”鬆下幸之助就是這種投資理念的信徒。1964年,日本鬆下通信工業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做大型電子計算機。對這項決定的發表,大家都感到震驚。鬆下已花5年時間去研究開發,投入10億元巨額研究費用,眼看著就要進入最後階段,卻突然全盤放棄。鬆下通信工業公司的生意一直很順利,不可能會發生財政上的困難,所以令人費解。
鬆下幸之助之所以會這樣斷然地做決定,是有其考慮的。他認為雖然大型電子計算機的利潤高,但是風險太大,加上當時公司用的大型電子計算機的市場競爭相當激烈,萬一不慎而有差錯,將對鬆下通信工業公司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到那時再退,就為時已晚了,不如趁現在一切都尚可撤退,趕緊一“走”為好。
事實上,像西門子、RCA這種世界性的公司,都陸續放棄大型電子計算機的生產。廣大的美國市場,幾乎全被IBM獨占。像這樣大的市場,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公司獨占市場就綽綽有餘了,更何況在日本這樣一個小市場。
富士通、日立、日立電器等7個公司都急著搶灘,他們也都投入了相當多的資金,等於賭下整個公司的命運。在這場競爭中,鬆下也許會勝,也許就此消退下去。鬆下衡量得失後,終於決定撤退。
投資以後,撤退是最難的。但如果無法勇敢地喊撤退,隻一味無原則地冒險,或許就會受到致命的一擊。鬆下勇敢地實行一般人都無法理解的撤退,足見其眼光高人一籌,不愧為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人物。
所以說,冒險的同時一定要心細,有勇氣的同時也要有謀略,這就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冒險投資除了關注回報率外,還要認識投資的風險大小,如果風險過大,或有不可預測性,投資就要小心。
(2)對自己進行風險預測,想到可能出現的風險,看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住風險打擊。
(3)投資時不要做孤注一擲的打算,要適當地合理投資。
(4)好的防守即是最好的進攻,成功投資的竅門就在於盡量避免犯錯誤。
在商界,有很多敢於冒險的生意人,但在關鍵時刻,對於一些利潤太高、風險太大的項目,他們總是慎之又慎,甚至中途放棄其投資,他們很少涉足那些風險高利潤又高的行業。他們一般不會對高利潤動心,因為他們知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伴隨高利潤的,肯定是高風險。
膽大還需心細,不冒無謂的風險,這是成功商人經過多少風雨之後總結出來的“心得”。
商場上要有臨時應變的能力
一個企業、一個單位要有臨時應變、防範各種風險危機的能力。因為在商業領域所涉及的變數太多,有政治上的突發事件、經濟中的政策調整、法律上的變動,還有自然界的風險、市場需求風險、財務風險等,舉不勝舉。而這些複雜的情況也不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國家所能全麵考慮到的,更不可能事事都能未雨綢繆,預先做好準備。所以,公司要順利地繼續發展下去,就要有應變的能力,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再大的公司,在鞏固成果,發展壯大的過程當中,常常再周密完善的防範也不可能完全杜絕危機的發生,也隻是能夠減少它的發生。
廣東金龍集團在創業時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企業,但公司老總黃達卻很有應變能力,他當時看準了中國的保健品市場,於是,想方設法與廣州某科研機構聯係,希望他們能幫他研製出一種怡口爽神、健體增智的新型保健飲料。
在金龍集團提供了市場構想及飲料部分原始數據後,這個研究所答應了,簽訂合同後,金龍集團向這個研究所提供了500多萬元的研究經費。在這一過程中,黃達考慮到萬一乙方失敗或中途退出,造成研製計劃不能如期完成所帶來的後果,於是,多了一個心眼,要求研究所把他們的研究進展情況有個詳細的書麵報告,並且派了幾個剛從某化工廠挖來的研究人員以協助之名參與開發研製,了解進展情況及實驗細節。
果然,當這個研究所把飲料試劑開發出來後,該所的領導打起了小算盤。因為這個飲料試劑的效果無論在色澤、口感還是成本上都是相當成功的,於是,他們想通過自己籌措資金建立飲料廠獨占市場,而不願與金龍集團分享成果。研究所對外宣布開發過程由於種種因素陷入停滯狀況,無法繼續下去,該研究所願意賠償300萬元並向金龍集團道歉。
麵對這個情況,黃達並沒有感到突然,因為他從研究所遞交的報告及他派去的研究人員的彙報中就隱隱感到不對,覺得研究所想背信棄義,獨自享受成果。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公司也隻好自認倒黴,接受不足的賠償。然而黃達卻有了自己的防範措施及應變措施,他馬上想出了高招:用高薪高福利去挖人才,尤其是這個研究所的幾個對實驗起關鍵作用的專家,同時他搶先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專利。
雙管齊下,專家如約而來,研究所既失去了人才,又無法合法地生產,最終金龍集團如願以償,得到了新型保健品飲料的科學配方,在兩個月後一炮打響。黃達的應變能力在這場風波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所以,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再精明、再厲害的企業家也不可能把企業可能遇到的危機想得麵麵俱到,做得十全十美,總會有疏漏的地方。再加上受個人能力的限製,公司的經營者再會防範,也難免不出錯,沒有風險和危機。隻能在若幹個商業處事的原則基礎上加以概括性、原則性地防範。因此,這就給公司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也是進一步的要求,即善於應變。
應變作為防範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具有一種靈活的主動性,不僅有效地防範危機的進一步蔓延及困難的加大,而且也能對以後更成功地進行防範提供依據和借鑒。
一般來說,公司在防範危機的同時要做到善於應變,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針對與發生危機有關的各種可能因素,擬定一份周詳的切實可行的防範危機的措施計劃。
(2)按照防範措施計劃進行周密的布置和安排,對每一個環節進行逐一落實,明確具體防範辦法。
(3)要建立早期預警係統,及時發現出現危機的苗頭並高度重視,寧可“小題大做”,要徹底滅絕那些易引進危機之火的小火星。
(4)把防範危機的注意力向那些易被遺忘的角落裏延伸,因為很多危機的出現都是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萌發的。
(5)防範措施要切實可行,不能做表麵文章,擺花架子;否則,危機一旦來臨就會招架不住。所以,對防範措施的貫徹要深入,要有嚴格的要求。
(6)危機的發生,有的是因為客觀原因釀成,有的是因為主觀原因。如果隻顧眼前利益,就會發生決策上的失誤,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最好建立科學決策係統,防止由於最高決策者的失誤而造成的危機。這種對自身失誤的防範是很明智的做法。
(7)要留有預備隊,作為補救戰場危機的機動力量。公司要有防範危機的物質準備。比如,要留有一定的機動資金等,以應急於危難之際。
華人首富李嘉誠特別強調危機意識。他認為,決策者要善於洞察危機的預兆,能夠未雨綢繆。在決策過程中,隨機決斷,而又保持正確的結果,應該做到兩點:其一是把握全局,統籌得體;其二是準確果斷,靈活快速;其三是能夠正視危機,勇於決策。
在李嘉誠看來,企業的生死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企業家本人左右的。一個商人能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乃至取得卓越的成績,完全有賴於商人的開拓意識,以及對危機的體察能力。
特別是在企業發展良好的時候,在公司的危機來臨之前,領導人要及時洞察已經存在的危機,並及早采取防範措施。通常,這些隱患的表現為:
(1)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2)經營眼光不遠,未能預測未來。
(3)基層員工不合作,管理人員不團結。
(4)各種各樣的公司短期行為未能得到及時糾正。
(5)未能找到產品滯銷、公司困難的真實病因。
(6)未能適時采取轉產、改變經營方式等有效的經營行動。
(7)隻想多發員工獎金和解決福利,不願積累資金進行技術改造。
(8)未能及早覺察財務情況的滑坡變化,拖欠太多,三角債互相拖死。
(9)在產品或者新產品的銷售渠道不暢時,未能盡早開發新的渠道來代替。
在李嘉誠看來,市場隨時都處在急劇變化中,以往的成功並不代表未來能夠持續獲利。因此,領導人要洞悉市場行情,並順勢而為,而不能過分迷信自己而一味對抗市場。當你發展太順利的時候,最需要居安思危,想想假如危機來臨怎麼辦。
對企業經營者來說,要防備競爭對手對自己發動的猛烈攻勢,還要注意自身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的管理危機,樹立一種必要的“戰備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