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筆30(1 / 3)

第五輯:曆史的燦爛 審樹破疑案

陶睿陶大人是舊橋縣的縣令,早在十天前,他就接到了柳州府的通知,說府台明大人今天就要到舊橋縣視察來。舊橋縣隻是一個人不滿千的小縣,除了“老榆皮麵”是這裏的特產外,也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來招待明大人啊。

明大人新官上任,和陶知縣也不熟悉。他正在發愁呢,忽聽外麵傳來了擊鼓鳴冤的聲音。陶知縣急忙換上官服,來到了大堂上。

隻見兩個人鬥得跟烏眼雞似的,互相揪著脖領子,拉拉扯扯,來到了大堂之上。這兩個人一個是肥頭大耳的粉商胡老三,一個是倒騰榆皮麵的老板餘豁牙子。

陶知縣一問,兩個人都爭著說自己是原告。分不清楚原告被告,這案子陶知縣也沒法審啊。陶知縣一指胡老三的鼻子,道:“你先說!”

胡老三把自己告狀的理由說了出來,原來他和餘豁牙子是好朋友,半年前,他進粉條的時候本錢不湊手,就向餘豁牙子借了20兩銀子,十天前,胡老三在官路上巧遇餘豁牙子,就把20兩銀子還給了他。

旁邊跪著的餘豁牙子大叫道:“陶大人,莫聽他的一麵之詞!”十天前,他和胡老三在路上巧遇不假,可是胡老三也沒還他20兩銀子啊。

兩個人以前私交甚厚,借錢時因為數目不大,所以也就沒打欠條,現在一個說給了,一個說沒收到,這案子可叫陶大人怎麼斷啊!

陶知縣沉吟了一會兒,對胡老三道:“還銀子的時候,你旁邊可有證人?”

胡老三把腦袋搖成了貨郎鼓,當時他還餘豁牙子銀子的時侯,就是偶遇,哪有什麼證人啊。胡老三也不傻,知道沒有證人,官司也難打贏,胡老三收腸刮肚地想了半天,一拍腦袋,叫道:“我記起來了,那天在官路上還銀子的時候,我們倆的旁邊有一棵大榆樹啊!……”

餘豁牙子冷笑道:“陶大人,他胡說,我們見麵不假,可是路邊根本就沒有什麼大榆樹啊!”

陶大人可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大榆樹當證人?聽著都荒謬!這要是換了個糊塗知縣,早就當他們無理取鬧,一頓亂棍趕出縣衙了。陶知縣想了想,對胡老三說道:“既然那棵大榆樹可以為你作證,本縣就把公堂移到大榆樹那裏,將那大榆樹審問一番,本大人就知道你們兩個究竟是誰在說謊了!”

一聽說要審樹,胡老三和餘豁牙子也都楞住了。

陶知縣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坐在涼轎上,領著十幾個公差直奔縣城外的官路。舊橋縣治安良好,可以說是夜不閉戶,陶知縣平日裏也難得有個案子審,今天聽堂的老百姓一聽說陶大人要出城審樹,也都來了興趣,一傳十,十傳百,陶知縣身後跟著兩三百名看熱鬧的閑人。

陶知縣坐轎出城,經過官路邊牛家老榆皮麵店的時候,都已經快到中午了。陶大人一壓轎杆,4個轎夫急忙把涼轎停了下來,陶大人摸了一把“咕咕”作響的肚子,對胡老三和餘豁牙子提議道:“兩位陪本縣吃碗老榆皮麵如何?”

榆皮麵可是舊橋縣的特產啊,若論風味和嚼口,屬牛家的老榆皮麵為最佳,既然來到了牛家的榆皮麵館前,自然不容錯過。陶知縣領著兩個人走了進去。

牛掌櫃一見陶知縣光臨,急忙親自下廚房,做了3碗老榆皮麵,用木頭盤子端了上來。這榆皮麵的原料是黑色的蕎麥粉,這種蕎麥粉是舊橋縣的特產,粘性極大,為了叫麵條更脆更滑,更有嚼口,麵條中還要加上搗爛的榆樹嫩皮,經過一番加工,就成了味道獨特的老榆皮麵了。

三隻老海碗中裝著黑溜溜的麵條,紅紅的辣子和翠綠的香菜飄在湯碗裏。陶知縣聞著濃濃的麵香,也不客氣,不大一會兒,三個人都先後把榆皮麵吃完了。陶知縣吃完麵,一吧嗒嘴,說道:“不對味啊!”要說牛家的老榆皮麵他可沒少吃,剛才吃的這碗榆皮麵不僅味道不對,嚼口也大打折扣了呢!

牛老板一臉的惶恐,連連作揖道:“陶大人,您也知道啊,今年舊橋縣鬧了蝗災,做老榆樹麵的蕎麥基本絕收,這蕎麥粉都是我從鄰縣買來的啊!”老榆皮麵能夠有嚼口,歸功都是加進了嫩榆皮的緣故,說起嫩榆皮,那就更不用提了,一棵榆樹長大成材,最少也得10年,可是扒光一棵榆樹裏麵的嫩皮半個時辰也就足夠了,扒來扒去,舊橋縣的榆樹早在去年就已經全部死絕了。他們牛家麵店每年都得給朝廷進貢3000斤的榆皮幹麵條,蕎麥粉倒好說,可是到哪弄那麼多的榆樹嫩皮啊,牛老板為這事情正愁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