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君子都是胸襟廣闊、不拘小節的形象,而小人則是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形象。君子很超然,很灑脫,令人敬仰。小人很猥瑣,很齷齪,遭人厭棄。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君子和小人這一對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君子活得很苦,小人卻活得瀟灑。
人們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君子不再是君子,小人不再是小人。
這時候的君子是一副冷然清高的模樣,自以為萬物皆知,萬物皆由他做主,時時用心,處處留意,事事憂慮。為保持君子的形象,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處世謹慎入微,哪些該做的哪些不該做的,哪些該說的哪些不該說的,必定要在心裏深思熟慮個千百遍,惟恐稍一出錯就破壞了他的君子形象。真可謂“為‘君’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而小人就不一樣了,反正我都是小人,還怕什麼呢?於是口無遮攔,率性而為,敢愛敢恨,敢作敢當,來無影去無蹤,一切瀟灑自如。
小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君子活在別人的世界裏。所以小人活得很輕鬆,像風。所以君子活得很辛苦,像水。
關鍵看你在乎不在乎。對萬事萬物都在乎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對萬事萬物都不在乎的人不一定是小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在乎你應該在乎的,不在乎你不應該在乎的。
古人雲:唯女子和小人難養,現在可不可以說,這個世界上唯女人和君子難養,不是常聽人說:做人難,做名人難,做名女人更難嗎?
如果你很累,不妨也阿Q一回,做一回小人吧。
小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君子活在別人的世界裏。所以小人活得很輕鬆,像風。所以君子活得很辛苦,像水。
035 士為知己者活
“士為知己者死”,指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出自西漢的劉向《戰國策·趙策一》:“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範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
士為知己者死。請不要隨意說出這句話。
誰也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你自己也好,你的知己也好。不要坦言生死,你我都沒有決定生死的權利。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生難得一知己,是的,情誼深似海,你願意為你的知己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可是一個人的生死誰也代替不了。你願為你的知己赴湯蹈火,如果你死了,你會讓你的知己痛不欲生,因為你是因他而死。你是他的知己,他同樣也是你的知己。你願意為他付出生命,他同樣願意為你付出生命。一切皆因他而起,本應由他來承擔,而你卻因為義氣置朋友於不義之地。所以,如果你是他真正的知己,請你理解他,把最後的權利交給他。如果你的知己已死,你就更不應該去死。你或許隻有一個知己,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如果你就這樣死了,未免過於自私。你一死了之,卻把無窮無盡的痛苦留給了別人。
你的知己也不願看到你這樣做,如果你死了,你的知己於九泉之下也難得安寧。況且,他還有未盡的願望需要你去實現,他還有許多事情需要你再接再厲去完成。
死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所以我們要堅強地活——不僅為自己而活,更要為別人而活。
036 兔子要吃窩邊草
寂靜的大山深處有一山溝。山溝裏住著一窩兔子-兔子媽媽和小灰兔、小黑兔。灰兔媽媽從小就教育兩個孩子:“兔子不吃窩邊草,否則獵人會找上門來的。”於是,它們都不吃自己窩邊的草。後來,兩隻兔子長大後,灰兔跟黑兔便離開媽媽分開住了。灰兔住在山溝的東側,黑兔住在西側。兩隻兔子離開媽媽後,灰兔記著媽媽的忠告,不吃窩邊草,每天去很遠的地方找草吃。而黑兔逐漸變得懶惰,認為既然自己窩旁就有草吃,何必舍近求遠,便每天吃自己窩邊的草。終於有一天,獵人來這個山溝,兩隻兔子都躲在窩中。因為黑兔把自己窩旁的草吃完了,獵人一眼就發現了黑兔子的窩,抓住了黑兔子。而灰兔子的窩因為有雜草的遮擋掩護,沒有被獵人發現,從而逃過一劫。雖然兔子是典型的食草動物,但窩邊草它卻不吃。窩邊草是用來藏身的,吃了,豈不是把自己暴露在敵人眼裏自取滅亡?可見,保護好生存環境就是保護自己啊。“兔子不吃窩邊草”,表層意思是兔子不吃自己窩旁的草,有自我保護在裏邊,還有“早晚是自己的”一種坦然。但是,人們引用這句俗話,是取它“與鄰為善”的引伸意。告誡人們,別在家門口上做不應該做的壞事。也比喻壞人不在當地幹壞事。
兔子不吃窩邊草,於是人們總是對兔子抱著一種可以理解、可以諒解、可以饒恕的態度。兔子借此,躲過了人們眾口鑠金的輿論攻擊。生活在兔子身邊的人更加危險。他們受了兔子的誘騙,對兔子放鬆了警惕,以至於當兔子一反常態地吃窩邊草的時候,他們驚慌失措,顫抖著從“兔子不吃窩邊草”的謊言中驚醒,但為時已晚。
兔子不吃窩邊草,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沒有原則的博愛的論調。正因為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這個假象,我們默許和漠視身邊的兔子去吃別處的草。這同樣十分危險。它不僅迷惑了身邊的人,而且還揚著被同情、被容許的旗幟去危害別人。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這些默認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人也將罪責難逃。因為我們的默認對兔子是一種慫恿,一種暗許,一種容忍。
但是,在同樣的漠視、容忍、慫恿下,別處的兔子也會毫無顧忌地來吃我們的草。
這就是綏靖的危害。我們對於敵人的綏靖,到頭來我們自己反受其害。
二戰時,英法對希特勒入侵波蘭采取綏靖政策,不派援兵,結果希特勒在波蘭到手以後,便對英法狂轟濫炸,最後法國亡國,英國遭到重創。
故此,我們最終也免不了成為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受害者。我們不得不接受譴責,但同時還要揭露事實的真相——兔子要吃窩邊草。
兔子要吃窩邊草,千真萬確。即使此兔子不是彼兔子,但最終窩邊草還是要讓兔子自己吃掉。
兔子不吃窩邊草,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沒有原則的博愛的論調。正因為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這個假象,我們默許和漠視身邊的兔子去吃別處的草。
037 君子為五鬥米折腰
“不為五鬥米折腰”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凶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歎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隻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君子不為五鬥米折腰,那是因為君子不缺五鬥米。
如果缺五鬥米也不願意折腰,那他不是君子,是傻子。傻子隻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餓死。你願意餓死嗎?
人無論怎麼立誌高遠,胸懷大誌,也得屈服於生活的壓迫。生活就是一個無比深廣的海洋,淺灘暗礁星羅棋布,讓你無處躲藏逃匿。而人不過是一艘小船,行進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它所要首先考慮的不是航向遙遠的彼岸,而是如何能在海麵上存活下來。
生存權是我們人類最根本、最主要的權利。一個人如果連生存權都無法保證,別的一切一切都無從談起。人隻有先糊口,先填飽自己的肚子,才有可能也有力量去追求發展。
很難想象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窮人,會整天想著是買寶馬好還是買奔馳好,是買樓房還是買一套四合院?除非這個人餓傻了,凍瘋了。
當然,為五鬥米折腰,也要有個底線。不要降低自己的道德水準,不要做有違良心傷天害理的事,要曲而不折,要在迫不得已中做出有益於他人的事。
為五鬥米折腰,不是貪圖富貴,不是有辱誌節,而是一種韌性,一種爭取。
忍辱負重。低下你高貴的頭,彎下你高貴的腰,隻要你的心依然高貴。
食物就是食物,無所謂嗟來不嗟來,隻要它能吃,它就有用。所以,如果你有一天,奄奄一息,但你覺得還有活下去的理由,那麼不妨吃一次嗟來之食。
生存權是我們人類最根本、最主要的權利。一個人如果連生存權都無法保證,別的一切一切都無從談起。人隻有先糊口,先填飽自己的肚子,才有可能也有力量去追求發展。
038 好漢要吃眼前虧
“好漢不吃眼前虧”指聰明人能識時務,暫時躲開不利的處境,免得吃虧受辱。這是人們的常用諺語,據說最早出於鬼穀子,可見曆史也是相當悠久了。當人們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如果堅持原則就要吃虧,違心妥協就可過關時,都用這句話來為自己開脫。可以有據可查的是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好漢不吃眼前虧,且讓他一步,再作道理。”
吃虧是一種藝術。耍小聰明的人絕不會吃虧。有大智慧的人卻說吃虧是福,吃虧有理。吃得虧便享得福。吃虧的人雖然失去了一些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卻也求得了自我的寧靜,避開了別人的煩擾,於心無憾。吃虧的智慧在於用不得已的失去換來心靈田園的寧靜無憂。稱得上好漢的人,都是疾惡如仇,懲惡揚善,公正無私,敢做敢當的響當當的人物。他們有血有肉,有剛有火,有勇氣有柔情,有膽略有惻隱之心,絕不是理想光環下的神人。他們的理想是鏟除邪惡,匡扶正義,把公平和天理還與人間。這是何等的讓人欽佩?
做好漢,有義薄雲天的氣概,不會在乎眼前的小得小失。為了扶危助困,為了天地正義,為了無愧於心,眼前虧有何吃不得?
奸猾的人做什麼都不想吃虧。他們心地險惡,心裏的利害關係擺得分明。因此,他們有所忌憚,遇事而不敢前。這樣的人,怎能做出光明磊落,英勇無畏的壯舉來?他們永遠都打自己的算盤,從不會行俠仗義,扶危濟困。
好漢的眼光宛如鷹眼一樣銳利。它關注的是長遠根本的利益所在,而不會執著於眼前的禍福吉凶。
鼠目寸光的人,才吃不得眼前虧,因為他們心胸狹窄,容不得丁點的損失。
高瞻遠矚的人,卻吃得眼前虧,因為他們視野開闊,納天地於心中。
好漢也吃眼前虧,隻要這虧吃得值得。
吃得虧便享得福。吃虧的人雖然失去了一些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卻也求得了自我的寧靜,避開了別人的煩擾,於心無憾。
039 君子動口也動手
“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意思是:君子不會動手打人,是用嘴巴講理的。應以理服人,而不應動武。魯迅《呐喊·阿Q正傳》中寫道:“‘君子動口不動手!’阿Q歪著頭說。”毛澤東在《做革命的促進派》中寫道:“無產階級政黨一般地還是要有兩條,君子動口不動手,第一條;第二條,小人要動手,老子也動手。”
君子動口不動手。很多弱者在倒下去的時候總會這麼說,可是他們並不承認自己是弱者。他們是道貌岸然的君子。是的,君子怎麼會拳打腳踢?君子怎麼會和一般人計較?盡管他們已經鼻青臉腫,盡管他們理直氣壯,可是他們卻不得不忍氣吞聲,在心裏默默地念著“我是君子”的台詞。這很可悲,更可悲的是那些自以為是君子的人還意識不到自己的悲哀。他們帶著紙做的鐐銬,慷慨陳詞,畏首畏尾。這時候有些人偷著笑了,這些偷著笑的人是陰謀家。這些人專門開作坊,製造紙鐐銬,免費贈送給那些自以為是君子的人。於是幾千年來華夏大地上湧現出了無數伶牙俐齒的君子,他們練就了一身銅牆鐵壁般的肌肉,任人擊打,從不還手。
還有些人放縱地笑了,他們是惡犬,卻自詡為丈夫,是君子中的君子,是人中的豪傑。可是他們除了有一副專門咬噬別人血肉與尊嚴的軀體之外,什麼也沒有。
還有些人坦然地笑了,他們是真正的君子。他們是動手不動口的君子,他們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君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為了挨揍的,沒有一個人願意卑賤地活著。該動口就動口,該動手就動手,這就是君子。我們要敢於直麵淋漓的鮮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我們要敢於直麵淋漓的鮮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040 遠在眼前,近在天邊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形容要尋找的人或物就在眼前,在很近的地方,但貌似離得很遠。出處是清朝的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九回:“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無論如何,你總要代我拉了來的。”清朝李汝珍也在《鏡花緣》第四十六回裏寫道:“道姑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女菩薩自去問心,休來問我。”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於你在我身邊,可是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魚和水那麼近,可是水卻看不見魚的眼淚。其實我們的目光並不遠大,可是我們往往也看不見眼前的東西,覺得它離我們那麼遙遠;相反,覺得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東西仿佛就在我們身邊。
天涯咫尺,咫尺天涯。隻有一種解釋,這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最經典也最無奈的一句話:最熟悉的陌生人。你幾乎每天都看見你身邊的人,可是你卻覺得他是那麼陌生。
你一年半載難得見上的知己,可是你卻覺得他的影子無處不在。這是知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不知是我們的過錯,還是我們的幸福?
真正的朋友並不會因為時空的變換而陌生彼此,可是我們卻往往遺忘我們身邊的人,尤其是那些深愛著我們的人。
我們是否該靜下心來感覺,還是繼續錯過或漠視?你一會兒看雲,一會兒看我。你看雲時很近,看我時很遠。遠在眼前,近在天邊。
你幾乎每天都看見你身邊的人,可是你卻覺得他是那麼陌生。你一年半載難得見上的知己,可是你卻覺得他的影子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