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往往有這樣的人,他們以好馬自居,錯過了就錯過了,失去了就失去了,表麵上不在乎,心底裏卻後悔不已。不是他們不想吃回頭草,而是他們不敢吃。
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一點,那就是麵子問題。然而,麵子比生命還要重要嗎?曾經你愛的人也是愛你的人由於誤會而分開了,當你們再一次走到一起的時候,為什麼不解開彼此的心結再續前緣呢?你曾經非常熱愛的一份工作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了,如果你願意,為什麼不回到從前呢?總有一些事情經曆了才知道對錯,總有一些東西失去了才知道珍貴,既然知道了,為什麼不回頭,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牽絆?劉備是匹“好馬”嗎?是的。可是他依然會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
我們要敢於麵對,要敢於從頭再來。我們都是“好馬”,必要的時候就要吃回頭草,因為這個世界上好馬很多而回頭草很少。
現實中往往有這樣的人,他們以好馬自居,錯過了就錯過了,失去了就失去了,表麵上不在乎,心底裏卻後悔不已。不是他們不想吃回頭草,而是他們不敢吃。
028 求己不如求人
“求人不如求己”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意思是:央求別人,不如自己努力。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從前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於是便去寺廟求拜觀音,當他走進寺廟時發現也有一個人在跪拜觀音,後來仔細一看覺得他與觀音長得很像,便問:“你是觀音嗎?”“是的。”“可你為何還要拜自己呢?”“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有時候,我們往往過於自信,在我們陷入孤立無援境地的時候仍然大言不慚地說,求人不如求己。
我們拒絕了別人,自以為拒絕得有理。結果我們失敗了,就差那麼一點點。獨立很重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這沒錯。可是你無法保證每一件事情你都能夠獨立完成。明知道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事仍然要強迫自己獨立去完成,這樣做的後果隻有一個:陷入絕境。
這時候,最為明智的做法是,向能幫助你的人求助。對!合作很重要。
一個人的力量是單一而有限的,眾人的力量是多樣而無窮的。一道複雜煩瑣的工序被分成若幹個連貫的環節,由不同層次的人分別操作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你可能是一個優秀的石匠,但你也僅僅是一個石匠而已,要蓋一座美輪美奐的房子,不僅需要石匠,還需要出類拔萃的瓦匠、木匠等等。
相信你自己,也要相信別人。我們不僅要善於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善於借助別人的力量,如果能把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更有利於我們走向成功。你或許高人一等,你是一隻鶴,當你站在雞群當中四下觀望的時候,你依然茫然無助。所以請不要做離群的孤雁,否則,總有一天,你會成為驚弓之鳥。
029 藝高人膽小
“藝高人膽大”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第六十六回:“這正是藝高人膽大。蔣爺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實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問呢?’”意思是,技藝高超的人膽量也大。它的含義可以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激勵。它鼓勵人們好好地磨練技藝,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到那時,就可以毫無畏懼了;另一方麵就是要勇於冒險。當有了頂尖的技藝,可以憑借高超的技藝在江湖上行走,就可以無往而不勝了。
“藝高人膽大”對於藝高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個諷刺。本領越大,知識越豐富的人就越謙虛。牛頓夠不夠級別?可是人家卻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人雖已歿,言猶在耳。藝高人膽大是驕傲自大在作祟,不可取。藝高人膽小才是高尚的德操,應該發揚光大。謙虛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傳唱的美德,並被曆朝曆代的高風亮節之士引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稱得上君子的行為標準,謙謙君子由此而得。
謙虛是一種涵養。謙虛的人不會張狂,不會憑借自己的才學到處賣弄。謙虛使人的眼光敦厚,對待一切都會虛心以致,而不會目空一切,洋洋自得。謙受益,滿招損。謙虛摒棄了華而不實的張揚,以大海融會百川的氣魄來吸納所有可以壯大自己、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養分,進而胸藏錦繡,蔚然大家。
兩個人同時在地上畫了兩個同樣的圓,代表著他們同樣的學識。謙虛的人說,我的知識還很少,就圈子裏的一丁點,我還要到圈子外麵去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驕傲的人卻說,我的知識已經很多了,剩下的圈子裏的一丁點算得了什麼?
虛懷若穀讓人懂得以一種平常的眼光來看待人生的進退得失。進不足喜,退不足悲,萬物羅致於胸,卻平易近人,不張狂失態,更不忘乎所以。
藝高人膽小,不是沒有膽量,而是裝了謙虛的心,撐了精益求精的帆,向著風景更加秀麗的遠方前進。
030 常在河邊走,可以不濕鞋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是民間的一句俗語,它所含的寓意很簡單,說穿了就是經常在河邊走路,哪有鞋子不沾泥帶水的?這句話略帶貶義,因為經常在河邊走,河水會隨著波浪湧到岸上,那麼當人在河邊走時,就會把鞋子打濕。以此引申為人們在經常在做比較難的事時,那麼出錯的概率就會增加。也體現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經常接觸的事情難免會陷進去或受到牽連,被比喻為一種和稀泥的態度或自我辯解。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這是犯了唯外因論的錯誤。環境固然重要,但對人的發展還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常在河邊走,可以不濕鞋。
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人選擇什麼道路,關鍵還是取決於人本身。
走在河邊,鞋子濕不濕,要看你的腳踩在什麼樣的路上。踩在幹燥潔淨的路麵上,怎樣地行走鞋子也不會濕的。如果你喜歡泥濘汙穢,即使不在河邊走,你照樣會把鞋子弄濕甚至弄髒。
有時候,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怨天尤人,對我們的處境遭遇怨聲載道,但是卻從不在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們的路是我們自己選的,更是我們自己一步一步走的,我們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
自製力是一種美輪美奐的完美的力量。自製力防止我們走向極端的毀滅。它宛如一座警鍾,當我們站在墮落的懸崖邊上時,及時地向我們發出警示,讓我們得以在毀滅的邊緣勒馬收韁。
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尋求保護神,想把救自己於危難、解自己於倒懸的希望寄予它,殊不知,這個保護神就是自製力。
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不想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無所作為,更不想耽於迷失和墮落,就必須高舉自製的大旗。
學會了自製,自當受益匪淺。自製賦予我們冷靜清醒的頭腦,讓我們在是非抉擇的關頭不至於做出錯誤的舉動,留下悔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我們經不起悔恨的折磨,我們要學會自製。
常在河邊走,可以不濕鞋。沒錯,隻要你控製自己。
走在河邊,鞋子濕不濕,要看你的腳踩在什麼樣的路上。踩在幹燥潔淨的路麵上,怎樣地行走鞋子也不會濕的。如果你喜歡泥濘汙穢,即使不在河邊走,你照樣會把鞋子弄濕甚至弄髒。
031 風馬牛可相及
“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來源於《左傳》。據《左傳》上記載,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帶著各諸侯國的軍隊進攻蔡國,小小的蔡國很快潰敗,接著齊桓公又南下進攻楚國,楚成王派屈原為使者,向來勢洶洶的齊軍說了下麵一段話:“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意思是說,你齊桓公在北海,我們楚王在南海,即使是牛馬發情相逐,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沒想到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是為什麼?後來,“風馬牛不相及”用來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幹。
單從字麵上看:風,自然界的一種氣旋,來無影去無蹤;馬,自然界的一種動物,是人類最想駕馭的動物;牛,也是自然界的一種動物,據說是最老實的動物。
風馬牛相及,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一陣台風刮過一片草原,牛群嚇得四處逃散,主人騎著馬把牛群聚攏趕回了牧場。沒有台風就不會有牛群的逃散,沒有牛群的逃散也就不會有主人騎著馬追趕了。可見,風馬牛是相及的。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於普遍聯係中,你不一定看得見這種聯係,但是你不能否認這種聯係。你看不見的不一定就不存在。
人們都說對牛彈琴是亂彈琴,但是科學家研究證明,對牛彈琴可以增加和提高奶牛產奶的數量和質量。
天南海北的兩個陌生人可能有一天會走在一起,你認為這是緣分,這就是聯係。
如果你仍然不相信,請你想想人與猿之間的關係。人與猿幾乎是相隔十萬八千裏,可是人卻是由猿進化來的。這是鐵的事實,不由得你不相信。
你永遠也不會想到你的祖先是哪一個人,也就是說除了你之外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跟你有關係。
不要以為做某一件事就是做某一件事,它帶來的後果遠遠不止這一件事所帶來的結果。
比如你不好好學習,這帶來的結果不僅僅是你的學習成績不好,它還會影響你在老師同學心中的地位,還會影響你的父母的心情等等。
比如你不好好工作,這帶來的結果不僅僅是你的工資減少,它還會影響你在上級同事心中的印象,還會影響朋友對你的看法等等。
所以,請你一定三思而後行。今天的風馬牛不相及,明天的風馬牛就可能相及。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於普遍聯係中,你不一定看得見這種聯係,但是你不能否認這種聯係。你看不見的不一定就不存在。
032 天定勝人
人定勝天,古代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類體現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夠超越自然界。”宋朝劉過在《龍洲集·襄央歌》中寫到:“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其中的“兮”字為語氣詞,而“人定”是一個詞。現代則多指“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因為人類是有智慧的生物。其實,中國古代的五行、易經、《孫子兵法》,研究的就是人掌握自然的學問,讓人“勝”自然的學問,而不是窮奢極欲的學問。把人類的窮奢極欲和破壞自然跟“人定勝天”掛鉤,那是錯怪了“人定勝天”。很多人誤解如今常用的“人定勝天”,以為如今的環境破壞是因為有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其實,如今的環境破壞幾乎全是盲目發展的結果,而不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理想造成的。
古往今來,“人定勝天”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話。當人們麵對自然的野蠻挑戰時,比如洪水泛濫、持續幹旱、火災彌漫等等,都會用人定勝天來安慰和激勵自己,使自己鬥誌不衰,勇氣不減。
不可否認人類的雄心大誌,但渺小的人類在自然的力量麵前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是用我們自己的力量改造了自然,其實不然,是自然的力量改造了我們。
人類一發威,自然就發笑。我們不可以違背自然的意誌。自然有時候是一個令人向往、能熨帖心靈的神奇的精神家園,可是當人類用愚昧無知的眼光來藐視抑或挑戰自然的時候,自然就會還之以顏色。
自然所具有的報複力量是駭人的。我們毀滅自然的同時,自然正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想一想,長江、黃河哪次洪水災害,不是和我們毀壞了其上遊的花草樹木而導致水土流失,或者偷沙挖沙而導致河床上升有關,結果慈祥母親也生氣了,一片水鄉澤圓,淹沒多少人家?九八年的洪水我們仍記憶猶新。
毫無科學性的開發,過分的“人定勝天”是導致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幾近崩潰的罪魁。
自然是不容你不敬畏的。自然又是善解人意的,它隻厭惡對自己貪得無厭的人,而願意同大多數善良、知足的人和睦相處。和諧,是自然發出的最強音。天定勝人。與其天人共滅,不如天人和諧。
我們不可以違背自然的意誌。自然有時候是一個令人向往、能熨帖心靈的神奇的精神家園,可是當人類用愚昧無知的眼光來藐視抑或挑戰自然的時候,自然就會還之以顏色。
033 人在江湖,身可由己
“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莊子提出的,出自《莊子·大宗師篇》,原句為“泉涸,魚雙與予處於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原文意思是:泉水幹涸後,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此時,兩條魚便緬懷起往日在江河湖水裏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識的生活。而後古龍在一本武俠書中借殺手燕十三之口說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為驚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稱謂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最終,還是由古龍為江湖的稱謂做了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因此,所謂“古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原來是“古龍的話”,而武俠小說及其各種形式的傳播更讓這句話流傳甚廣。
有些人做了情非得以的事情,滿懷一腔仿佛言說不盡的苦衷,說,我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這隻是一種托辭。人雖然行走江湖,但身為什麼不可由己?不由己,難道隨波逐流嗎?
人在江湖,身可由己——隻要一樣淡泊,一樣豁然,一樣超越。
非淡泊無以明誌。人若淡泊,便把利害關係看得無足輕重,沒有人可以動搖他的誌向,沒有人可以牽製他、擺布他、利誘他。若是懷有了淡泊的胸懷,就會有超凡無羈的精神境界。自由可以使靈魂飛翔,沒有什麼可以牽絆。
豁然自是非凡。豁然掙破了物的拘牽,把人放歸一個寧靜致遠的境地。進不驕,退不餒,得不歡,失不憂。人生豁朗,更是一種天地任我遨遊的狀態。
超越,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同流合汙是可恥的,隨波逐流是可惡的,不能自主是可怕的。要想能夠自己主宰命運,就必須超越別人給我們設置的種種物質和思想上的障礙。
蓮花是可愛的,可愛在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江湖雖險惡,但卻未必不講道義和廉恥。那些說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來的人,很少出於本意。江湖不由己,自己由己嗎?難道自己不會懸崖勒馬,浪子回頭嗎?
每個人自己心裏都要有一盞燈,當江湖黑暗的時候,自己給自己照亮。隻要自己心裏光明,天下自無晦暗之世界。
人不能改變江湖,還不能獨善其身嗎?
同流合汙是可恥的,隨波逐流是可惡的,不能自主是可怕的。要想能夠自己主宰命運,就必須超越別人給我們設置的種種物質和思想上的障礙。
034 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