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車到山前沒有路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是流傳已久的俗語,既表達了處於困境時的寬慰,也表現了對未知事物坦然麵對的一種心境。比喻雖然有困難,但是到一定的時候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努力去做,無需自怨自艾。有一句豐田的廣告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後來演變成“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豐田刹不住”、“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也是荊棘路”、“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攔路虎”……
車到山前必有路。如果這句古訓已經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請你馬上跳出它為你設置的陷阱,因為我現在就告訴你,車到山前沒有路。不是嗎?這是我們為自己的懶惰尋找的一個借口,本應該今天辦的事情我們卻推到明天;這是我們為自己的未來虛擬的一個依靠,我們枕著它終日沉溺於縹緲的幻想之中——於是,我們生命的光陰便一寸一寸地消耗在我們自以為逍遙無憂的日子中了。是的,我們習慣了等待,習慣了等待每一天都會發生奇跡,習慣了等待每一個人都會為自己創造奇跡。我們的意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日漸消磨。
可是有一天,當你一個人來到山前的時候,你會驚訝沮喪地發現,矗立在你麵前的山巍峨無比,根本沒有你可以走的路。
這個時候你會埋怨並後悔你人生的許多“第一次”不是由你自己一個人來完成。第一次穿衣、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找工作……在父母或朋友的代替下,我們輕而易舉地把一座座山踩在腳下,並因此而沾沾自喜,卻全然不知自己的懶惰與無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如何的堂而皇之。
我們失去了開拓的勇氣,即使我們僥幸地走過了這一座山,等著我們的還有無數比這更高更大的山。
如果我們的親人或朋友在每一座山的麵前都為我們鋪好了路,那麼,我們的存在就毫無意義。何況沒有哪個人會永遠跟著我們,為我們做鋪路工。終於有一天,我們窮途末路。
魯迅先生說,這個世界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是的,路是走出來的。
一切靠我們獨立先行。
如果我們的親人或朋友在每一座山的麵前都為我們鋪好了路,那麼,我們的存在就毫無意義。何況沒有哪個人會永遠跟著我們,為我們做鋪路工。終於有一天,我們窮途末路。
008 高處也勝寒
“高處不勝寒”出自北宋蘇軾的《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裏的風寒。又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高處不勝寒”是一種感覺,一種不勝孤獨寂寞的感覺。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絕頂,鳥瞰周遭四下,心中說不出的淒涼。沒有了競爭對手,失去了戰鬥的意義,無人可與匹敵,留給自己的隻剩孤寂和茫然。
但英雄怎能懼怕孤獨?高處也勝寒是一種境界,一種耐得住寂寞,獨行天地間的境界。孤獨,在一般人看來也許是森然可怖的,可對於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卻是一門必修課。孤獨是彌足珍貴的,蘊涵了十分巨大的能量。孤獨的滋味是英雄的滋味,成就的滋味,輝煌的滋味。孤獨,它的名字叫強者。
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也是這個人凝聚力量的時候。孤獨的處境讓他懂得沉思,懂得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洞察自己所處的迷局。孤獨還幫助他獲得人生的真諦——人生就是一場寂寞的旅行,所有的擁有都是暫時的,隻有孤寂才是永恒。
孤獨者喜歡太陽下山後散在空中的晚霞,孤鴻的歸影更是讓他的心為之一動。他的身影雖是淒楚冷峻,內心卻也湧動著火一樣的激情。
耐得住孤寂的人,等待著讓他衝天一躍的時機。他可能忍受著別人對他的誤解,但是他卻不以為然,依然傲然獨立,像天外的一座尖峰。
孤獨的人忍辱負重,越前行越有用不盡的力氣。別人對他的一切不理解,都是對他的一種激勵,一種鞭策,讓他更加奮然。
高處也勝寒,一種傲骨錚錚的成功的景色。
009 老馬不識途
“老馬識途”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狗離家很遠都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應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在征得齊桓公同意後,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麵自由行走。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穀,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走到山裏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陽光充足的地方(南麵),夏天住在山陰涼的地方(北麵)。地上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終於得到了水。“老馬識途”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從前,有一隊士兵在山裏行軍的時候迷了路,怎麼走也走不出崇山峻嶺的迷障,後來在一個老兵的建議下,讓一匹老馬走在隊伍的前麵,最後終於在這匹老馬的帶領下走出了迷途,回歸了正路。這個“老馬識途”的典故建立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經驗崇拜的殿堂。
經驗多、資格老、閱曆深成為衡量一個人工作和生活能力的重要標準。人們惟經驗是取,惟閱曆是尊。
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年輕有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年輕人因為沒有經驗、閱曆尚淺被拒之門外,失去了無數個發展和成功的機會。
經驗是寶貴的,可也不能以此為萬應靈丹,走哪兒用哪兒。更不能用經驗來設置一道阻止後進、妨礙新生的枷鎖。如果那樣的話,經驗之罪可謂大矣深矣!
對於一個人來說,經驗固然是無比寶貴的,但創新的精神、改革的勇氣卻也彌足珍貴。
人一生中每時每刻所麵臨的境況和遭遇都是不同的,有的熟悉,有的陌生。麵對陌生的情況和問題,舊的經驗怎麼可能發揮作用?
這時候需要創新。創新是一個人的思想和靈魂,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法寶。它通過研究新的環境、新的問題,實事求是地摸索出走出迷途的路徑,讓我們獲得重生。如果隻是沉迷於對舊日經驗的依戀,在麵對新的情況時,就會茫然失措,最後隻得無可奈何地一聲長歎……
故,“老馬識途”之說,唯經驗論者,應該醒矣!
人一生中每時每刻所麵臨的境況和遭遇都是不同的,有的熟悉,有的陌生。麵對陌生的情況和問題,舊的經驗怎麼可能發揮作用?
010 男兒有淚要輕彈
“男兒有淚不輕彈”出自明朝李開先的《寶劍記》:“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彈:表達、表現的意思。毛澤東在《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係群眾》中說:“我們現在有些同誌,他們也是男兒(也許還有女兒),他們是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評級時,這個風也要整一下吧。”還有戲曲《林衝夜奔》唱詞裏也說到:“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
這個世界上總共有兩種人,那就是男人和女人。女人遇到傷心事可以哭泣,而男人不行,男人必須把淚水吞回肚子裏。於是女人想哭就哭,男人想哭卻哭不出來。因為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男人抱怨上帝對他們不公平,剝奪了他們流淚的權利。女人也有理由,男人活著就是為了不讓女人傷心,男人一哭,那女人豈不是肝腸寸斷?其實不是上帝剝奪了男人流淚的權利,而是男人們自己剝奪了自己流淚的權利。沒有哪個男人願意把自己軟弱的一麵展示給別人,流淚是弱者的表現,這是男人的座右銘。更沒有哪個男人願意被別人說不像個男人,這是一種恥辱。於是全天下的男人都活在千辛萬苦中,都活在忍辱負重中。他們常常告誡自己,要堅強,不要哭,因為你是男人!男人的“累”被壓抑成了男人的“淚”,卻仍然要融化在自己的體內。可是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怪,女人不希望男人流淚,卻喜歡流淚的男人。淚灑疆場的熱血男人是女人心儀的對象。最新醫學研究表明,女人比男人長壽的一個原因是女人流淚比男人多。同時心理學也顯示,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同時具備並搭配合理的人是性格趨向完美的人。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女人,請你對男人寬容一些,給他們一個哭泣的理由。如果你是一個男人,請你對自己寬容一點,給自己一個哭泣的理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011 龍不生龍,鳳不生鳳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是生物的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過程中,親代把自己的遺傳物質(DNA)準確地複製出傳給後代,使後代得到了親代的遺傳物質,從而表現出與親代相似的性狀。由於生物具有遺傳的特性,所以每種生物的後代都與它們的親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種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龍生龍,鳳生鳳”原用以宣揚血統論,後也指家族環境對人的影響。
在說黑為白、打倒一切的“十年動亂”時代,人們都愚昧地信仰著“根紅苗正”這句話,認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可是——龍生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成為一條龍,還在於後天的教育和所處的環境。雖然說內因為主,但也不可忽視外因。在這個問題上,“龍種”
是內因,決定了它可能成為一條龍。但怎樣使“龍種”成長為龍就歸結到外因了。
那麼,怎樣才能使“龍種”長成龍呢?
首先,你得教它如何騰雲駕霧、翻雲覆雨。學會了這些,它才有了生存的本領,才可能在以後的日子裏獨立地生活。你要告訴它對這些本領一定要掌握得嫻熟,應該有所領悟。還要告訴它,不要“半瓶子醋”,要紮紮實實,不能不懂裝懂。
其次,你得教它如何做一條好龍。告訴它,做一條好龍要學會正直坦誠,不能把自己的心埋沒於汙泥爛草之中。讓它學會勇敢和助人為樂,讓它學會分辨善與惡、真與假、美與醜。還有,告訴它每做一件事都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隻有做到這些,“龍種”才能成為一條海天無阻,永遠高翔的真龍。做不到這些,龍鼠變種,其必然也!所以,龍是否生龍,鳳是否生鳳不可妄言。
龍生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成為一條龍,還在於後天的教育和所處的環境。“龍種”是內因,決定了它可能成為一條龍。但怎樣使“龍種”成長為龍就歸結到外因了。
012 天下有不散的筵席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出自明朝馮夢龍的《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天下無有不散筵席,就合上一千年,少不得有個分開日子。”《項羽·本紀》是有這個意思,但“天下無有不散筵席”是翻譯後的話,不能算是其詞的出處。意指團聚隻是暫時的,終究是要分離的。
朋友相聚,自有言說不盡的歡欣和感慨。撫今追昔,也會有不盡的相惜和相憐。陳年往事,埋藏了多少難以割舍的情懷,登高望遠,細數著下一次相逢的日期。
傷感的人不免喟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朋友們歡聚而散,前途未卜。何日再聚首,卻已是遙遙無期。
可是,人生的路還很長。朋友們何必為短暫的別離而憂愁?就算知道已然沒有了下次,又有何妨?
天下有不散的筵席。這筵席就在我們的心裏。千裏難尋是朋友。朋友是我們心裏永遠的慰藉。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隻要想起朋友充滿寬容和理解的微笑,就會使疲憊的心靈得到滋潤和熨帖。
不要沉湎於離開和失去朋友的悲傷中,要在心裏為朋友搭一個永不離散的盛筵。
我們每時每刻都要記著懷念自己的朋友,不管他們是遠隔萬裏,還是近在咫尺。天天都要在心底為自己的朋友默默祈禱,願他們平安快樂。
當自己孤獨的時候,我們可以和朋友一起遨遊在精神的海洋,為我們故日的歡笑而愉悅,為我們往昔的悲愁而感歎,為我們永恒的友誼而感動。
我們永遠在心靈的世界裏同我們的朋友並肩而行,在靈魂的深處與我們的朋友同在。
朋友離我們遠去了,請莫悲傷!朋友的音容笑貌永遠存留在我們的腦海裏。朋友的言談話語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
朋友是我們心底一道永不褪色的彩虹。天下有不散的筵席,那筵席的名字叫懷念。
我們每時每刻都要記著懷念自己的朋友,不管他們是遠隔萬裏,還是近在咫尺。天天都要在心底為自己的朋友默默祈禱,願他們平安快樂。
013 人到黃河心不死
據說這說法最早並不是黃河,而是安徽和縣東北部的烏江,即“不到烏江心不死”,亦作“不到烏江不肯休”。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末,劉邦、項羽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後,又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楚漢爭戰。公元前204年,垓下一戰,楚軍大敗,項羽所帶的江東八千子弟無一生還。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項羽被逼至今天和縣的烏江之畔,而這時烏江亭長早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一條渡船,並對他說:“江東雖小,也還有幾千裏土地、幾十萬民眾,足以稱王。請大王趕快渡江吧!”可沒想到項羽人未死心已死,沒有聽從烏江亭長的勸告,而是拔劍自刎於烏江之畔。此後就有了“不到烏江心不死”的這一說法。直到明代《拍案驚奇》中還有:“恁地說來,也還有些誌氣,我道你‘不到烏江不死心’,今已到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後來,由於黃河的知名度遠比烏江高得多,逐漸演變為“不到黃河不死心”。現在常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善罷甘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我執拗。朋友們都說我,不到黃河不死心。
可是,我的執拗卻不是這句話可以形容的。我是人到黃河心不死。
人活一世,總得有個執拗勁。每下決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孜孜以求,矢誌不渝,縱使是失敗的結局,也無怨無悔。因為我們為之追求過、奮鬥過、堅持過。
生活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海洋,風起浪湧,暗流漩渦,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在裏麵生活得久了,就會感到困境和挫折的浪頭一個接一個地拍打過來,讓你無從招架和躲避。如果你是弱者,便會被無情的浪潮吞噬;如果你是強者,你會在與風浪的搏擊中成長壯大,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弄潮兒。
成為強者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一顆堅定執著的恒心和敢於迎接挑戰的勇氣。
做人,總是在不斷地超越,超越別人、超越自我、超越困難。人生長路,困難的山峰比比林立,望不見盡頭。倘若在第一個山頭就畏縮不前,拿不出勇氣和恒心,又怎麼能把巔峰踩在腳下,發出“我比山峰還要高”的豪言壯語呢?又怎能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奇美瑰麗呢?
山峰和黃河是一樣的。如果你的心到黃河就死了,那你又怎能看到長江的壯美、珠江的秀麗?我們正確的行動是跨越黃河,讓它成為我們笑傲生活的注腳。
人到黃河心不死,是怎樣的氣概,是何等的雄心!於是我對朋友們說:執拗有理。
人活一世,總得有個執拗勁。每下決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孜孜以求,矢誌不渝,縱使是失敗的結局,也無怨無悔。因為我們為之追求過、奮鬥過、堅持過。
014 無欲則弱
“無欲則剛”出自《論語》。《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意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隻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欲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的境界。比較有名的是林則徐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欲望是人類的本能。沒有欲望豈不是喪失了人的本性?無欲則剛反過來說——無欲則弱,才是從人性出發的、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一條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亡。弱肉強食,乃是自然界和人類長期適用顛撲不破的真理。你若不是強者,遲早會被殘酷無情的社會競爭所淘汰。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是鐵一般的事實,而發展著的社會絕對不會是弱者的天下。除非你足夠強,否則不會有可供你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