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此,南懷瑾先生告訴大家,作為一個身居高位的領導者,不能被表麵的現象所欺騙,不能因為自己思想上的武斷而做出不合理的判斷,也不應隻記得一個角度形成的“偏見”,不然便會犯下許多錯誤。
老子在描繪“道”時,說“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夷。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詰,故混而為一。” 看不見,稱無色;聽不見,叫無聲;摸不著,叫無形。這三者不能窮其根本,所以統歸於道。看、聽、感覺,都屬於人體的官能,老子從官能的角度來講述了道的玄妙,南懷瑾先生則順便由此提及了帝王領導的用世之學。
不過官能終有所限,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觸摸之所及,心之所思,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之談。南懷瑾借曾子之口說:“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又聞子思說:“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君子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身居上位的領導,必須注重於誠意、正心的自養,而戒慎於偏信耳目的不當。
有一次,孔子他們被兩個小國圍困,長達七天都沒有吃到東西。後來較為富裕的子貢拿自己的錢財好不容易換來了很少的一點米,就讓顏回給大家拿來煮粥喝。子貢無意間經過煮粥的房間,竟然看見顏回拿著滿滿一勺粥在喝。子貢很不高興,就去了老師那裏。他問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子貢又問若是顏回會如何,孔子說顏回絕對不會改變的。子貢這才告訴老師他看到的事。於是,孔子為了向大家證實,帶著眾弟子來到粥房。
孔子說:“顏回啊,我想要先用這得之不易的粥來祭祖,你來操辦吧。”顏回搖頭道:“不行啊,老師。這粥在煮的時候,房頂上有一塊泥落了進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經把汙染了的粥吃了,這樣還可以省出一個人的飯。但是這樣的粥是不能祭祖的啊。”孔子聽了,看了一眼子貢,就離開了。子貢感到十分慚愧。
所以,有時你親眼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準確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或多方求證,眼睛就成為最壞的見證人。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對於領導藝術來講,居上之人,應該摒除耳目的侵擾,不為自己主觀情感所左右,不被他人的片麵之詞所魅惑,而應該客觀理性地篩選信息,這樣才能避免以耳目導心。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但願為上者真正能夠站得高,看得遠;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更相信心靈所感知的。
人之上以人為人,人之下以己為人
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小國為了自保和壯大,在如何治國和如何與鄰國交往方麵頗下心機。齊宣王就曾經為了鄰國交往之道問過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即與鄰國交往有什麼好的策略嗎?孟子回答說,當然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南懷瑾先生解釋說,這裏孟子提出了兩個原則:一種是“以大事小”,這是仁者的風範,是順應“天地萬物”的樂天心理,不願意去欺負弱小,這樣可以使天下太平。另一種是“以小事大”,這是明智之舉,順從比自己強大的國家,則可以保護國家臣民的安全。南先生進一步解釋,這裏的“天”在“天人合一”的哲學上,還包括了人事在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要注意這一原則。就是說,在人之上要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以己為人。
居上位時,一定要謙虛,切不可仗勢欺人,人生總是盛極而衰的,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風光無限,繁華過後總會凋零。對於真正悟透人生的仁者來說,謙卑才是應有的心態,而以恭敬心去尊重和對待每一個人,則是他們的特征。
在林肯的故居裏,掛著他的兩張畫像,一張有胡子,一張沒有胡子。在畫像旁邊貼著一張紙,上麵歪歪扭扭地寫著:
親愛的先生:
我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非常希望您能當選美國總統,因此請您不要見怪我給您這樣一位偉人寫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