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還有1000多平方公裏的多年凍土帶。從北部科拉半島起,它的南部邊界在梅津河口,然後沿北極圈直至烏拉爾,在烏拉爾呈舌狀南下,幾乎到達北緯60°。在西西伯利亞,凍土的邊界幾乎沿緯度方向直至葉尼塞河,在葉尼塞河以東,靠近中通古斯河口附近向南沿葉尼塞河右岸延伸,並將阿爾泰山及薩彥嶺一帶包括在內。葉尼塞河以東,幾乎都是凍土帶(包括堪察加南部島嶼,薩哈林島,千島群島;而阿穆爾河沿海地區除外)。這些地區的凍層厚度通常都幾百米,其溫度在 -20℃到-10℃之間,其中一些小塊地點上能見到解凍地段。南部的凍土層平均有10米~25米那麼厚。凍土帶也有耐寒植物生長。
俄羅斯氣候中很值得介紹的就是聖彼得堡的白夜及摩爾曼斯克的極晝。聖彼得堡是世界最北端大城市之一,它位於地球北緯60°,東經30°,它與格陵蘭、楚科奇處於同一地理緯度,同時出現白夜現象,最典型時期在6月11日到7月2日之間。在這個時期內,城市幾乎沒有黑夜,最長黑夜不足半小時。尤其是6月22日這一天,到了夜裏12 時人們還能在涅瓦河畔閱讀報紙。這一天被稱為“白夜節”,人們常湧向街頭,徹夜不眠,慶祝這一難得的天象奇觀,各個劇院及音樂廳舉行通宵音樂晚會,各娛樂點通宵營業,人流如潮。從1990 年起,聖彼得堡市在6 月22日深夜12時起舉行國際馬拉鬆比賽,各國好手在白夜跑完馬拉鬆全程,沿途都有人們為運動員們鼓掌助威。因此,到6—7月份是聖彼得堡旅遊的黃金時期。白夜節為該城市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自然景觀。
摩爾曼斯克極晝是俄羅斯又一氣象景觀。摩爾曼斯克是地球最北部的大城市,位於科拉半島東北部,濱巴倫支海科拉灣東岸,在北緯68°55′的北極圈內。1916年此處建市。這裏一年中有一個半月的極夜,還有兩個月的極晝。每年從12月2日起到次年1月18日前後,太陽一直沉在地下線上,北極星則幾乎垂直地懸掛在空中。1 月18 日前後,隻有在中午12 時時才能見上太陽,太陽嫣然一現,隨即就消失了。當地人把這一天叫“太陽日。”此後,白天開始變長。3 月份最後一個星期天是這裏的“北極節。”當地土著居民薩米族舉辦馴鹿雪橇比賽,市民們舉辦長距離滑雪比賽,他們用這種形式來宣布向長達8—9個月的隆冬告別。在夏至之後的兩個月裏,白晝漫長,“夜半太陽不落”,人們忙忙碌碌,航運及捕魚業熱火朝天,港灣一派生機勃勃景象。海港潮水時漲時落,水麵升降達4暢5 米。漲落的潮水帶來墨西哥灣的暖流,緩解了北極的嚴寒。因此,這裏雖地處北冰洋沿岸,卻常年不凍。當氣溫降至 -30℃時,海岸上千裏冰封,港灣中卻波濤洶湧。成為一大奇觀。這裏6月天會下雪,隆冬1月份卻會下雨。在其他地方北風意味著嚴寒,這裏的北風卻能帶來暖意。候鳥冬不南飛,夏不北遷。冷酷的北極圈及墨西哥灣的暖流,這兩支色調各異的大自然畫筆,給這座世界最北部的大城市塗上了奇麗的色彩,這成為大自然中一奇特景觀。摩爾曼斯克為不凍港,其經濟意義不可低估。它是前蘇聯五大港口之一,也是前蘇聯北方艦隊基地及最大的漁業生產中心,北極海洋漁業科研中心也位於此地。
§§第3章 艱難曲折的曆史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