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史學博士阿· 弗· 格基亞科夫說:“曆史是公民的母親。”這句話很有哲理。因為沒有一個人能站在曆史之外。隻有色彩紛呈的曆史保證著一代又一代人在精神上的聯係,保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繼承性和連續性。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正確認識過去對於創造美好的未來有多麼重要。當然,過於糾纏曆史也會使我們失去未來。在當今俄羅斯改革的大地上,準確科學的曆史知識是最為短缺的材料。俄國偉大的曆史學者卡拉姆津把曆史稱作“人民的聖經”。希臘神話中的曆史女神克麗亞說過:“向曆史求教是不會落空的。”俄國大學者托爾斯泰也說過:“要理解俄羅斯民族的秘密,必須好好地深入地了解它的過去:我們的曆史,俄羅斯人的根本局限性……”“ЧТОБЫПОНЯТЬТАЙНУРУССКОГОНАРОДА,НУЖНОХОРОШОИГЛУБОГОУЗНАТЬЕГОПРОШЛОЕ:НАШУИСТОРИЮИКОРЕННЫЕУЗЛЫЕЁ。。。”Л。Н。ТОЛСТОЙ。
俄羅斯是個十分重視曆史的民族。俄羅斯有句諺語:“一個不了解自己曆史的民族永遠會是個不成熟的民族。”曆史確實是一個民族的財富,但也可能成為一個民族的包袱和負擔。東方人重視曆史,西方人看重現實。東方人重精神,西方人重物質。東方人重道德,西方人重能力。東方人重幻想和機遇,西方人重奮鬥和實踐。西方人重智慧,東方人重情感(當然這種概括也有問題,它總是在偏重一方,應該說另一方也不能忽略不計)。俄羅斯院士利哈喬夫說過,俄羅斯人似乎“隻是生活在過去和未來之中”。他認為這種精神存在方式就是俄羅斯人最重要的民族特點。這個特點表現在文化上就是曆史題材創作的高度發達和曆史主義傳統的深厚積沉。這種特點使得俄羅斯人執著於對理性社會和未來生活的熱切追求,理想主義在俄羅斯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始終有生存空間,不過有時理想會流於幻想。因此有人說俄羅斯人的心理狀態始終搖擺於“憶舊”和“憧憬”之間,激情往往又把這兩種東西催化為極端,從而使俄羅斯社會經常處於“非穩定狀態”之中,有時常會掉入危機深淵。
俄國文學家契訶夫在其中篇小說枟草原枠裏說過:“俄羅斯人總喜歡懷舊,但是不喜歡生活。”換言之,他們不喜歡現在的生活,總留戀過去,幻想未來。普希金在他的詩歌裏也表達過這種思想:“心兒永遠向著未來,而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是瞬息。而那過去的都是些美好的回憶。”在俄羅斯的千年曆史中,動蕩和危機似乎是俄羅斯社會的常態,穩定倒成了暫時的。讓我們回顧一下從基輔羅斯時代到葉利欽執政這上千年的曆史常態,我們就能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俄羅斯似乎永遠處於創建之中”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了解了俄羅斯的千年曆史,我們也就不必為今日俄羅斯的局勢過於擔憂。因為1000年來俄羅斯的發展史,不僅充滿著動蕩與危機,而且也在不斷地變革與完善著。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命運多舛的民族,但它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進取、永不認輸的民族。
曆史科學講究“三個基本功”:基本線索、基本事實、基本理論。曆史科學所追求的一是恢複曆史的真實麵目,二是探索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在這裏隻想勾畫一下俄國曆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特點。俄國曆史的起源及分期說法很多,但現在國內外學術界比較接受的權威說法是著名學者別爾嘉耶夫(1874—1948)在1946年時提出的5 個時期的說法:(1)基輔羅斯時期(9—13世紀);(2)蒙古統治時期(13—15 世紀);(3)莫斯科時期(15—17 世紀);(4)彼得堡時期(18 世紀—1917年);(5)蘇維埃時期(1917—1991)。當然,現在還應該加上一個後蘇維埃時期(1991—)。
從基輔羅斯算起,俄羅斯有1000多年曆史,號稱1000年斯拉夫文明史。俄國曾經存在過漫長的無階級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存在了幾個世紀,奴隸製始終沒有在羅斯社會占統治地位,而其封建主義剝削方式發展快,存在時間長,在社會上也占有完全統治的地位。古代羅斯的主體是羅斯部族,羅斯部族就是今天斯拉夫人(СЛАВЯНЕ)的祖先。這些人在公元1 世紀左右被稱為涅維德人,居住在今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流域。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斯拉夫人南下。到公元6 世紀時他們已占領了北起維斯瓦河,南到多瑙河的大片疆域。這時的斯拉夫族就是歐洲最大的部落之一,但它仍處於氏族部落發展階段,生產方式原始落後。公元4—7世紀斯拉夫人叫安特人。到7世紀初,斯拉夫人向東遷至今俄羅斯境內的第聶伯河流域,並開始劃分為三支:西斯拉夫人(今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南斯拉夫人(今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克羅地亞人的祖先)及東斯拉夫人(今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的祖先)。因此可以說,今天的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是同一個祖先,都是東斯拉夫人的子孫,因此他們也自稱羅斯子孫,相當於中國人講的炎黃子孫。公元 826 年,以留利克(РЮРИК)為首的北方諾曼人南下,征服了東斯拉夫各部落,建立起了俄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留利克王朝,它統治俄國達700多年(882—1598)。
公元882年,在今天的第聶伯河畔的基輔,由諾曼人奧列格(879—912)建立起了基輔羅斯(КИЕВСКАЯРУСЬ)國家,在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公元882 年中國已是唐朝中和二年,相當黃巢起義事件時期,可見俄國是個後起國家。周圍許多部落都歸順基輔,多數斯拉夫部落被征服,這個國家也稱古代羅斯(羅斯一詞指東斯拉夫各民族對其占領地的自稱。後來羅斯成為俄羅斯的古稱)。奧列格在基輔登基時說:“這裏將是羅斯諸城之母。”據利哈喬夫院士在枟解讀俄羅斯枠一書中講:公元9—10 世紀羅斯有24座城市,公元11世紀有城市88座,公元12世紀又新建119座城市。建國後基輔羅斯四處征討,使其勢力往南擴到黑海及高加索南部,西到伏爾加河流域,東到喀爾巴阡山,北起波羅的海南岸。公元1000年左右,基鋪羅斯總麵積已有100萬平方公裏,人口達500萬。奧列格自稱基輔羅斯大公。基輔羅斯是個早期封建國家,公元9—10世紀,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製度的殘餘。耕地、森林、草原都是農村公社(簡稱村社)的財產,耕地使用權可以繼承。村社自由農民占88%,富有者占2暢5%,奴隸占9%。奴隸主要是戰俘。基輔大公依靠“巡行索貢”的方式進行剝削與統治。基輔羅斯與拜占庭保持密切來往,也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拜占庭(ВИЗАТИЙ)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拜占庭(中國史稱大秦)也叫東羅馬帝國。當時歐洲陷入黑暗時代(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複興為止被稱千年黑暗時期),但是拜占庭卻保持與發揚了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文化,其經濟十分發達,社會教育水平也很高,他們把接受良好教育視為美德,而胸無點墨則是不光彩的事情。求學敬業蔚然成風。公元425 年,在拜占庭已創立君士坦丁堡大學(位於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這些對後代俄羅斯文化的發展打下根基。多數學者認為正是拜占庭的影響使俄國超越了奴隸製社會,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
拜占庭文化對俄羅斯文化影響是多方麵的。在此之前俄國隻有木建築,此後俄國開始出現石頭建築物。公元863年,應東歐幾個國家的邀請,一個名叫西裏爾(827—869)的人,奉君士坦丁堡教長的差遣,到東歐傳教,傳播基督教。他為東歐各國創立了一套字母——斯拉夫字母,也叫西裏爾文,從而創立了古斯拉夫語。由於西裏爾對斯拉夫文化的獨特貢獻,他被稱作“斯拉夫文化之父”(至今電腦符號裏的俄文字符仍叫西裏爾字母)。俄國人還照君士坦丁堡的式樣建立起基輔、莫斯科等幾座大城市。基輔羅斯文化對今天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化都產生過重大影響。應該說基輔羅斯就是俄羅斯文明的起源。但是在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學者認為,基輔羅斯位於今天烏克蘭境內西南部,是烏克蘭文明的發祥地,莫斯科公國才是俄羅斯文明的起點。這樣就把俄國的曆史推遲了好幾百年。我們認為還是以公元882年古羅斯國為俄國文明起點比較科學,因為烏克蘭文明本身就是東斯拉夫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俄羅斯學者認為,實際上在公元9—10 世紀在古羅斯及東斯拉夫各部族聯合過程中有兩個中心:基輔和諾夫哥羅德。講俄羅斯文明起源時不應忽略了諾夫哥羅德的地位與作用。俄羅斯學者尤· 阿· 維尤諾夫還提出了一個新詞:把基輔羅斯改為基輔—諾夫哥羅德羅斯(КИЕВСКО唱НОВГОРОДСКАЯРУС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