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的六大自然區域(3 / 3)

西西伯利亞以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著稱於世,它對俄羅斯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早在200年前,俄國傑出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講過:“俄羅斯的國力將會因西伯利亞的開發而增強。”在該地區沼澤地帶蘊藏著泥煤量占到全俄泥煤總量的65%以上,在其中部及南部藏有數百萬噸的各種鹽類。在其西部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及天然氣。秋明油田聞名於全世界。該地區森林資源也居全俄前列。到處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白樺林及鬆樹林。森林區麵積幾乎占到該地區總麵積的70%。該地區土壤肥沃,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該地區河流多、流量大,為水力發電及水上運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俄羅斯第四個大自然區叫中西伯利亞高原(СРЕДНЕ唱СИБИРСКОЕПЛОСКОГОРЬЕ),俄羅斯人也稱其為中部和東北部西伯利亞,或稱其為東西伯利亞高原區。它西起葉尼塞河,北起北冰洋,南到薩彥嶺及貝加爾湖以北,東到勒拿河。它的麵積能占到全俄羅斯總麵積的1/4,約440 萬平方公裏。該地區地形複雜。其北部比較低平坦,僅在泰梅爾島北部有些山地,是海拔不高的貝蘭加山脈。沿葉尼塞河延伸700公裏西南部是海拔1104米的葉尼塞山脈。此外多為梯形高原,一般都有平緩的波狀表麵,其海拔高度在400 米~600 米之間。在高原範圍內最高處達1500米左右。重要城市有布良茨克、伊爾庫茨克等。該地區平地少人口稀,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裏僅平均1暢2 人。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這裏的氣候很寒冷。1月份該高原區大多數地方氣溫在攝氏零下30℃,北部最低溫度在-60℃與-70℃之間,幾乎荒無人煙。但該高原區森林覆蓋麵很大,大片原始森林從北到南延伸了近2000 公裏。這是世界上少有的原始大森林。

東西伯利亞的重要城市為伊爾庫茨克(ИРКУТСК)。它位於伊爾庫特河與安加拉河的交彙處。人口60 萬左右。此市東距貝加爾湖66公裏,市郊建有大型水電站。這裏是東西伯利亞的采金中心,貝加爾區所產的黃金都從這裏上繳國庫。安加拉河從貝加爾湖流出後,形成了一個大的湖灣,號稱伊爾庫茨克海,風景綺麗。該市坐落在安加拉河的兩岸,有大橋相通,市內建築物掩映在蒼鬆綠柳之中,市內交通四通八達,街心花園錯落有致,市民生活井然有序。這裏是適合人居住的最佳城市之一。

中西伯利亞高原除了豐富的森林資源外,還有許多礦物資源。前蘇聯70%的煤礦蘊藏在這裏。通古斯卡大煤田是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煤礦之一。世界最有名的淡水湖——貝加爾湖就在此處。在這裏還有一些大鐵礦、鉀鹽礦、石墨礦。在米爾勒地區還開采出了金剛石,諾裏爾斯克銅礦也很有名氣。這裏還是俄羅斯黃金重要產地。這裏還有許多稀有金屬產地。采礦業是該地區的經濟支柱。該地區的水電資源也十分豐富。在雅庫特中部有些農牧區。

俄羅斯第五個自然區東西伯利亞山地及遠東地區(遠東地區有時也單列)。該地區與中西伯利亞高原區一起約占全俄羅斯麵積的46%。人口卻是不到全俄總人口的10%。這裏以山脈為主,東部主要山地有維爾霍揚斯克山脈(ВЕРХОЯНЬСКИЙ唱ХРЕБЕТ),切爾斯基山脈,堪察加山脈(КАМЧАТКА)。千島群島(КУРИЛЬСКИЕОСТРОВА)是堪察加半島火山帶的延續,由朱格朱爾山脈以及錫霍特山脈(老爺嶺)等組成。這裏森林茂密,不便通行。此處有 150 多座活火山。其中克柳切夫火山(КРЮЧЕВАЯСОПКА)高達47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遠東地區西起勒拿河,東臨太平洋,南到中國邊界。遠東山地地勢崎嶇,這裏有許多終年積雪的高峰。在其東南部分分布有科雷低地、迪吉爾卡低地。在白令海峽以西處分布有科馬雷高原,科裏亞克高原及楚科奇高原。該地區森林覆蓋率很高。遠東地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俄 羅 斯 遠 東 南 部 重 要 城 市 是 布 拉 戈 維 申 斯 克(БЛАГОВИШИНСК),人口約20萬。中國傳統名稱為海蘭泡。坐落在捷雅河與黑龍江的交彙處。此地原屬中國。海蘭泡是滿蒙語黑色泡的音譯。1858 年簽訂的枟中俄璦琿條約枠將此地割讓給俄國。俄文地名為報喜城之意。該市有鐵路支線與西伯利亞大鐵道連接。城市位於河邊,空氣清新,風景美麗。這裏的黑龍江河麵寬約1公裏,該市與中國的黑河市隔河相望。近幾年雙方的邊境貿易及文化交流十分活躍。

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俄遠東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港,西伯利亞大鐵道的終點站,俄聯邦濱海邊疆區的中心。人口約60萬。此地原屬中國。中國元朝稱永明城。傳統的中文名稱是海參崴,意為盛產海參的港灣。1860年簽訂的枟中俄北京條約枠將此地割給了俄國。俄文意為“控製東方”。其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880年設市。1904—1905年日俄戰爭時此處成為俄巡洋艦隊基地。現為俄太平洋艦隊的母港,太平洋邊防部隊司令部的所在地。港區結冰期約4 個月,借助原子能破冰船可全年通航。整個港市為丘陵地,有一塊稱作金角灣的小港區,地勢平坦。據說沙皇想把此處建成君士坦丁堡,故將君士坦丁堡的金角灣之名移用於此地。市區迤邐於金角灣沿岸,依山臨海,長30公裏,平均寬12公裏。市東南有十幾個小島,麵積最大的一個叫俄羅斯島。市郊的丘爾金角是個有冷藏設備功能的漁港。納霍德卡港是近年新開發的新港,最近因修建石油運輸管道而聞名。市內繁華,風光秀美。市郊擁有眾多的療養院,還有許多海水浴場。這裏山海相連,水色嵐光,變化無窮,風光綺麗,是旅遊勝地。

俄羅斯最後一個自然區就是南西伯利亞山區。俄羅斯人稱南西伯利亞。該地區距海洋最遠,最長距離達2500 公裏,是深內陸區。亞洲的地理中心位置就位於該地區的克茲爾(屬圖瓦共和國)。南西伯利亞北邊及西邊與西部及中部西伯利亞平原相連接,南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界線不十分清楚,因為都是連綿不斷的山丘。人們一般都把希爾基河及阿爾古尼河看成是該地區的東邊界線。其部分地區與準噶爾邊區相接。南西伯利亞包括阿爾泰山脈、薩彥嶺、庫茲涅茨基阿爾泰地區、貝加爾及外貝加爾丘陵地帶、維基馬山地、斯達諾夫丘陵帶、貝加爾北部山區、巴多姆山區以及阿爾丹高原。

南西伯利亞從西向東延伸了4500公裏,在外貝加爾地區其最寬處南北之間距離有1200 公裏。著名的貝加爾湖就位於該地區中部。著名大城市有烏蘭烏德、赤塔、阿巴坎、克茲爾、阿爾丹、騰達等。南西伯利亞一些地區與中國接壤。該地區地質結構複雜,地形崎嶇,人口密度小。南西伯利亞的最高點是別盧赫山脈,它有兩座高峰:東峰(海拔 4560 米)、西峰(海拔 4460米)。在諸山脈中間有許多曲槽及盆地,著名的有庫茲涅茨克盆地、米努卓低地、圖瓦盆地及貝加爾盆地。在外貝加爾山區及阿爾泰山區盆地也不少。

南西伯利亞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幹旱寒冷。1 月份平均氣溫為-20℃到-27℃。在盆地裏氣溫僅為-30℃至-35℃。7月份山區及盆地平均氣溫為 17℃至 20℃。一些高山區僅有6℃至8℃。有些山地長年為冰雪所覆蓋,在這個地區到處能看到多年的凍土帶。在其盆地及低地處廣布草原,並有許多亞寒帶針葉林。南西伯利亞礦藏十分豐富。著名的礦點有阿爾丹鐵礦山,西阿爾泰及外貝加爾地區的稀有金屬,鮑伊達伊波金礦,南雅庫特煤礦等。該地區至今仍為俄羅斯一個待開發地區,前景很好。但地形複雜,其開發難度很大。

俄羅斯豐富多彩的自然地理當屬世界之最:它的鄰國數目最多,它的鄰海數目最多,它擁有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海(巴倫支海,平均深度1500米,最大深度5500 米。其麵積達231暢5萬平方公裏),也有世界上最小最淺的海(亞速海,麵積僅3暢9 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8米,最深13米)。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湖(麵積達37 萬平方公裏),也擁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最大深度達1620 米);俄羅斯有最大的半島——泰梅爾半島(麵積76暢4 萬平方公裏);俄羅斯流量最大的河流是葉尼塞河(年均流量17400 立方米/秒),俄羅斯最長的河流是鄂畢河與伊爾迪什河(總長度達5410 公裏);俄羅斯大地最高點是其共產主義峰(海拔7495 米),最低點是卡拉基耶低地(低於海拔132米);俄羅斯最大的冰川是弗得琴柯冰川(長71公裏);俄羅斯海潮高達13 米,像四層樓房那麼高,十分壯觀,出現在鄂姆茨克海。俄羅斯最熱的地方在泰爾緬斯(7月份平均氣溫31暢7℃),最冷的地方在奧伊緬科(1 月份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71℃)。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像俄羅斯這樣,在地形地貌上,在江河湖海上,在氣候條件上反差這麼大。

我們在這一章著重講俄羅斯的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又以研究自然區域與自然資源為其目標。俄羅斯疆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因此,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上百個民族無論是在語言上與文化上,還是在生活習俗上,經濟活動方向上互不相同,差異極大。究其根源就在於其生活的空間及區域的自然特點千差萬別。俄羅斯社會是個整體,但它的空間卻遠非單色。俄羅斯空間分布不均勻與社會文化區域的劃分是相吻合的。各地區的社會生活有其共性,但其個性特色更為突出。

有位哲人講過:“思想是存在於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可見,人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及了解,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環境對人們的製約與限製。俄羅斯人對待自己的生態環境十分珍惜與重視。在保護生態環境及珍惜地下資源的觀念上,俄羅斯人表現出一種卓越的民族成熟意識及超前意識。過去他們隻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現在他們已提出: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合理使用也是一種重要價值源泉。其實在俄羅斯千年發展史上始終存在著兩種思想潮流:一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迷戀鄉土的斯拉夫派;一是征服自然、崇尚工業、加快社會發展的西歐派。有些領導人重視保護生態,有些領導人重視發展速度。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人類一直在關注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大自然的有限性及不可剝奪性,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許多國家已將保護生態列為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查,俄羅斯曆史上最早的一批保護自然環境的合法文件出現於11世紀時的基輔羅斯時代。當時法律對於野生動物及野生鳥類狩獵行業做了嚴格限製。14—15 世紀,俄國沙皇頒布森林法,提出森林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特殊客體。17 世紀,俄羅斯共發布67項有關狩獵法令,並建立起了一批自然保護區。1683年,彼得一世倡議全俄植樹育林、保護森林。1888 年俄國政府再次頒布保護森林條例。可見俄國環境保護立法起步比較早,特別是對森林的保護與發展十分重視。他們真正做到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1917—1923年列寧簽署的保護自然及合理使用資源的法令多達200多件。1924年成立全俄自然保護協會,每年撥有專款活動,最多時協會會員有1000人,其中有許多動植物學、地理學專家。該協會曾建議政府設立自然保護區,並辦有刊物,他們提出要把環境保護看成是一種美學的、倫理的、文化的、愛國的努力和行為。到1933年全蘇共建成了33 個自然保護區,占地麵積達666暢6萬英畝。但是到了30年代工業化時期,大發展成了大開挖,不到10年工夫,全蘇建起了9000 多個大工業企業,人們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片麵追求經濟利益和發展速度,給蘇聯社會的綜合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本身就能保護自然。而且他不承認資源有價值,並認為隻有經過人的勞動與改造它才有價值。為了與美國競爭,不惜破壞生態,而環境破壞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他甚至把從大煙囪中冒出來的滾滾濃煙和淹沒了大片良田的水壩都看成是工業化欣欣向榮的標誌。許多文人還寫下了大量歌頌人們戰天鬥地、盲目改造自然的壯麗詩篇。殊不知工業化奇跡給國家、社會及自然所造成的負麵影響也是很大的。但多年來蘇聯一直不承認他們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也沒有對其環境問題進行過徹底調查。直到蘇聯解體前後人們才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

1957—1963年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多次強調並頒布了自然保護法,提出保護自然是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也是一項全民事業,還強調所有資源的保護、利用、調節的權力在國家。1964—1980年蘇聯自然保護法主要內容傾向於防止汙染(特別是對大江大河的汙染),保護生態環境。在這個時期,又新建一係列自然保護區。貝加爾湖及伊塞克湖等地明確規定:這裏不許有一條機動船下湖,湖泊周圍20 公裏內不許建一個工業企業,這些措施十分得力。它為俄羅斯人保留了一塊塊淨土。筆者在遊覽伊塞克湖時所看到的一條標語上寫著:“要像愛護我們的眼睛那樣來保護我們的伊塞克湖!”當人們遊覽俄羅斯時,處處山清水秀、湖泊清澈見底。俄羅斯大自然美好,首先美在政府及全民族的環保意識上了。凡到過俄羅斯的人,無不為其自然環境的美化、淨化、綠化的程度所折服。

1980—1990年間,蘇聯的環保立法的重點在建立地區性環保計劃及體係,重視開展綜合治理。並且特別重視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嚴禁對各種資源的濫伐、濫用。這個時期蘇聯還注重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到1981年,蘇聯共設立129個自然保護區(禁伐區、禁獵區、禁采區),其中有7 個國家級生物圈保護區。1978年,前蘇聯還建立了第一個海上自然保護區(位於日本海的大彼得灣)。俄國在自然保護及生態環境改善上所做出的成績及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上仍在不懈努力著,他們為發展中國家做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