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件安裝前的準備工作
(一)場地清理與鋪設道路
起重機進場之前,按照現場平麵布置圖,標出起重機的開行路線,清理道路上的雜物,並進行平整壓實。在回填土或鬆軟地基上,要用枕木或厚鋼板鋪墊。雨季施工,要做好施工排水工作。
(二)構件的運輸、堆放與臨時加固
1.構件的運輸
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運輸多采用汽車運輸,選用載重量較大的載重汽車和半拖式或全拖式的平板拖車。構件在運輸過程中必須保證構件不變形、不傾倒、不損壞。為此,要求路麵平直,並有足夠的寬度和轉彎半徑;構件運輸時,支墊位置和方法應正確、合理,符合構件受力情況,防止構件開裂,按路麵情況掌握行車速度,盡量保持平穩,減少振動和衝擊。
2.構件的堆放
構件應按照施工組織設計的平麵布置圖進行堆放,避免進行二次搬運。堆放構件的場地應平整堅實並有排水措施。構件根據其剛度和受力情況,確定平放或立放,堆放的構件必須保持穩定。水平分層堆放的構件,層與層之間應以墊木隔開,各層墊木的位置應在同一條垂直線上,以免構件折斷。構件堆垛的高度應按構件強度、堆場地麵的承載力、墊木的強度和堆垛的穩定性而定。
3.構件的臨時加固
在吊裝前須進行吊裝應力的驗算,並采取適當的臨時加固措施。
(三)構件的檢查與清理
構件安裝前應對所有構件進行全麵檢查。
(1)數量。各類構件的數量是否與設計的件數相符。
(2)強度。安裝時混凝土的強度應不低於設計強度等級的70%。對於一些大跨度或重要構件,如屋架,則應達到100%的設計強度等級。對於預應力混凝土屋架,孔道灌漿強度應不低於15N/mm2。
(3)外形尺寸。構件的外形尺寸,預埋件的位置和尺寸,吊環的位置和規格,接頭的鋼筋長度等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具體檢查內容如下:
1)柱子。檢查總長度,柱腳底麵平整度,柱腳到牛腿麵的長度,截麵尺寸,預埋件的位置和尺寸等。
2)屋架。檢查總長度及跨度,是否與軸線尺寸相吻合。屋架側向彎曲,連接屋麵板、天窗架等構件用的預埋件的位置等。
3)吊車梁。檢查總長度、高度、側向彎曲、預埋件位置等。
4)外表麵。檢查構件外表有無損傷、缺陷、變形;預埋件上有無粘砂漿等汙物;吊環有無損傷、變形,能否穿卡環或鋼絲繩等。預埋件上若粘有砂漿等汙物,均應清除,以免影響拚裝與焊接。
構件檢查應做記錄,對不合格的構件,應會同有關單位研究,並采取適當措施,才可進行安裝。
(四)構件的彈線與編號
構件經檢查合格後,即可在構件表麵上彈出中心線,以作為構件安裝、對位、校正的依據。對形狀複雜的構件,還要標出它的重心和綁紮點的位置。具體要求是:
(1)柱子。要在三個麵上彈出安裝中心線。矩形截麵可按幾何中心線彈線;工字形截麵柱,除在矩形截麵彈出中心線外,為便於觀察及避免視差,還應在工字形截麵的翼緣部位彈出一條與中心線平行的線。所彈中心線的位置應與柱基杯口麵上的安裝中心線相吻合。此外,在柱頂與牛腿麵上要彈出屋架與吊車梁的安裝中心線。
(2)屋架。屋架上弦頂麵應彈出幾何中心線,並從跨度中央向兩端分別彈出天窗架、屋麵板或檁條的安裝位置線,在屋架的兩個端頭,彈出屋架的安裝中心線。
(3)梁。在梁的兩端及頂麵彈出安裝中心線。在彈線的同時,應按圖紙對構件進行編號,號碼要寫在明顯部位。不易辨別上下左右的構件,應在構件上標明記號,以免安裝時將方向搞錯。
(五)鋼筋混凝土杯形基礎的準備
基礎準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兩項:
(1)檢查杯口尺寸,並根據柱網軸線在基礎頂麵彈出十字交叉的安裝中心線,用於柱子校正。中心線對定位軸線的允許偏差為±10mm。
(2)在杯口內壁測設一水平線。並對杯底標高進行一次抄平與調整,以便柱子安裝後其牛腿麵標高能符合設計要求。調整時先用尺測出杯底實際標高H1(小柱測中間一點,大柱測四個角點)。牛腿麵設計標高H2與杯底實際標高的差,就是柱腳底麵至牛腿麵應有的長度l1,再與柱實際長度l2相比(其差值就是製作誤差),即可算出杯底標高調整值△H,結合柱腳底麵平整程度,用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將杯底墊至所需高度。標高允許偏差為±5mm。
(六)料具的準備
結構安裝之前,要準備好鋼絲繩、吊具、吊索、滑車等;還要配備電焊機、電焊條。為配合高空作業,便於人員上下,準備好輕便的竹梯或掛梯。為臨進固定柱子和調整構件的標高,準備好各種規格的墊鐵、木楔或鋼楔。
二、構件的安裝工藝
(一)柱子的安裝
柱子的安裝工藝,包括綁紮、吊升、就位、臨時固定、校正、最後固定等工序。
1.綁紮綁紮柱子用的吊具有吊索、卡環和鐵扁擔等。為使在高空中脫鉤方便,盡量采用活絡式卡環。為避免起吊時吊索磨損構件表麵,要在吊索與構件之間墊以麻袋或木板。
柱子的綁紮位置和綁紮點,要根據柱子的形狀、斷麵、長度、配筋和起重機性能等確定。中、小型柱子(重130kN以下),可以綁紮一點;重型柱子或配筋少而細長的柱子(如抗風柱),為防止起吊過程中柱身斷裂,需綁紮兩點。一點綁紮時,綁紮位置常選在牛腿下;工字形截麵和雙肢柱,綁紮點應選在實心處(工字形柱的矩形截麵處和雙肢柱的平腹杆處),否則,應在綁紮位置用方木墊平。特殊情況下,綁紮點要計算確定。常用的綁紮方法有:
(1)斜吊綁紮法。當柱平放起吊的抗彎強度滿足要求時,可以采用斜吊綁紮法,柱吊起後呈傾斜狀態,起重鉤可低於柱頂,因此,起重臂可以短些。
(2)直吊綁紮法。當柱平放起吊的抗彎強度不足,需將柱由平放轉為側立然後起吊時,可采用直吊綁紮法。起吊後,鐵扁擔高過柱頂,柱身呈直立狀態,柱子垂直插入杯口。
2.吊升方法
柱子的吊升方法,根據柱子重量、長度、起重機性能和現場施工條件而定。一般可分為旋轉法和滑行法兩種。
(1)旋轉法。柱子吊升時,起重機邊升鉤,邊回轉起重杆,使柱子繞柱腳旋轉而吊起之後插入杯口。為了便於操作和起重機吊升時起重臂不變幅,柱子在預製和堆放時,應使柱子的綁紮點,柱腳中心和杯口中心三點均位於起重機的同一起重半徑的圓弧上。該圓弧的圓心為起重機的回轉中心,半徑為圓心到綁紮點的距離。柱子堆放時,應盡量使柱腳靠近杯口,以提高吊裝速度。用旋轉法吊裝時,柱在吊裝過程中所受振動較小,生產效率較高,但對起重機的要求較高。采用自行式起重機吊裝時,宜采用此法。
(2)滑行法。采用滑行法吊裝時,柱的平麵布置應使綁紮點、基礎杯口中心兩點共弧,並在起重半徑R為半徑的圓弧上,柱的綁紮點宜靠近基礎。起吊時,起重臂不動,僅起重鉤上升,柱頂也隨之上升,而柱腳則沿地麵滑向基礎,直至柱身轉為直立狀態,起重鉤將柱提離地麵,對準基礎中心,將柱腳插入杯口。
用滑行法吊裝時,柱在滑行過程中受到振動,對構件不利,但滑行法對起重機械的要求較低,隻需要起重鉤上升一個動作。因此,當采用獨腳拔杆、人字拔杆、對一些長而重的柱,為便於構件布置及吊升,常采用此法。
3.就位和臨時固定
柱腳插入杯口後,並不立即降至杯底,而是在離杯底30~50mm處進行懸空對位,。就位的方法,是用八隻木楔或鋼楔從柱的四邊打入杯口,並用撬棍撬動柱腳,使柱的安裝中心線對準杯口上的安裝中心線,並使柱基本保持垂直。
柱就位後,將八隻楔塊略加打緊,放鬆吊鉤,讓柱靠自重沉至杯底,再檢查一下安裝中心線對準的情況,若已符合要求,即將楔塊打緊,將柱臨時固定。
吊裝重型柱或細長柱時,除采用八隻楔塊臨時固定外,必要時增設纜風繩拉錨。
4.校正
柱的校正是一項重要工作,如果柱的吊裝對位不夠準確,就會影響與柱相連接的吊車梁、屋架等構件吊裝的準確性。
柱的校正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即平麵位置、標高及垂直度。但柱標高的校正在杯形基礎杯底抄平時,已經完成,而柱平麵位置的校正則在柱對位時也已完成。在柱臨時固定後,則需進行柱垂直度的校正。柱垂直偏差的檢查方法,是用兩架經緯儀從柱相鄰的兩邊(視線應基本與柱麵垂直)去檢查柱安裝中心線的垂直度。在沒有經緯儀的情況上,也可用垂球進行檢查。如偏差超過規定值,則應校正柱的垂直度。垂直度校正方法常用楔子配合鋼釺校正法;絲杠千斤頂平頂法;鋼管撐杆校正法。在實際施工中,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均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應先校正偏差大的,後校正偏差小的,如兩個方向偏差數相近,則先校正小麵,後校正大麵。校正好一個方向後,稍打緊兩麵相對的四個楔子,再校正另一個方向。
(2)柱在兩個方向的垂直度都校正好後,應再複查平麵位置,如偏差在5mm以內,則打緊八個楔子,並使其鬆緊基本一致。80kN以上的柱校正後,如用木楔固定,最好在杯口另用大石塊或混凝土塊塞緊,柱底腳與杯底四周空隙較大者,宜用堅硬石塊將柱腳卡死。
(3)在陽光照射下校正柱的垂直度,要考慮溫差影響。由於溫差影響,柱將向陰麵彎曲,使柱頂有一個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的數值與溫差、柱長度及厚度等有關。長度小於10m的柱可不考慮溫差影響。細長柱可利用早晨、陰天校正;或當日初校,次日晨複校;也可采取預留偏差的辦法來解決。
5.最後固定
柱校正後,應立即進行最後固定。最後固定的方法,是在柱腳與杯口的空隙中灌注細石混凝土。所用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可比原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一級。
混凝土的灌注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灌注混凝土至楔塊下端,第二次當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標準值的25%時,即可拔出楔塊,將杯口灌滿混凝土。